685、琐碎
  又是一章惨遭毒手,好在也习惯了。

  王艳她们上楼去休息以后,送蒲泓的路上,蒲素让她不要和梅芳她们说什么,免得又要发生什么麻烦。梅芳现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且对于王艳的提防,她一直没放松过。蒲素之前问过她几次,每次她回南州再回来后,他就会问问,有没有在门口遇到过王艳,毕竟算是邻居,住的太近了。结果,梅芳之前还说王艳到家里去了几次,后来就一直说从没看到过。所以,蒲素干脆也就不问了。

  到了蒲园,他索性也不去仓库了。在蒲园待着,防备蒲泓管不住嘴胡说八道,在院子里带着儿子喂鸟撵狗,阿嬢也在院子里结着绒线,好像那一代的女人,作为长辈,能为小辈做的事情中,打毛衣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甚至可以说具有某种仪式感。

  阿嬢的身体不可避免走向了衰退。前几年还很硬朗的老太,这两年一年不如一年,蒲素弄来的各种保健品虽然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在自然规律面前,最多也只能起到微不足道的延缓作用。

  阿嬢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对他最真,除了为他好,没有丝毫自私想法的亲人。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她原本应该富足美满的一生,其实充满了不幸。虽然从她的言谈中,从未流露出什么不满和愤懑,但蒲素在多年后,了解到胃病在临床工作中被逐渐认识到精神心理因素与胃炎的起病和结果有关。很多胃病患者,都是因为不良情绪引起的。消化系统是情绪表达的最大器官。所以医生除了给患者开药以外,还希望胃病患者自己调理好自己的情绪。

  从小蒲素就知道阿嬢的胃不好,经常看到她呕吐。蒲素到现在都记得老蒲在南州到处搜罗一种西药”西咪替丁“。按理说,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这么拗口的药名应该记不住才对。可见,阿嬢的胃病对蒲素的印象有多深。百度上说:本品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能明显抑制基础和夜间胃酸分泌,也能抑制由组胺、分肽胃泌素、胰岛素和食物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

  当时这是进口药,现在应该早都国产化了,也肯定有更多更好的替代药物。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桑海很难开到这个药,而南州反而有点办法。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处。

  以前说过,不妨再说几句。从小到大,蒲素放假时坐绿皮车来桑海,都肩负着倒腾物资支援桑海的任务。当时的操作是这样的:通常桑海那边掐指一算要放假了,姑妈蒲秀纹就会来信,让老蒲准备合适的时候把蒲素送过去。而接到来信的老蒲和梅芳,会在各自的单位里问询近期有谁去桑海。

  通常隔三差五都有人会去桑海探亲。那时,老蒲和梅芳会打听清楚日期,然后拜托别人路上照看一下蒲素。买了同日期那个车次的车票,大包小包的把蒲素送上火车,然后找到同事,指指蒲素让对方照顾一下。

  其实这种照看只是个心理安慰。车厢都不在一个车厢,负责的会不时过来看看蒲素,不负责的直到车子停到桑海站才来问问蒲素。

  而老蒲会打电报给蒲秀纹,为了省钱言辞简洁,比如:”6号,八车,5座,盼接”。最早从南州始发到终点的就那一班车,连车次都不用通知。到了那边,车子只要一进站,蒲素就会趴在车窗边找自己姑妈。那时候的绿皮车车窗能打开,只是两边的按钮不是小孩子能扒拉的动的,需要大人帮忙伸起窗户。往往车还没停稳,就听到姑妈在月台上喊着:“泡泡……泡泡……”然后跟着车子奔跑。

  蒲素携带去桑海的物质,包罗万象。所有南州在蒲素看来没啥稀奇的东西,都能带,好像桑海什么都缺。麻油、排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