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琐碎
��所有的农副产品,包括几分钱一斤的西瓜,蒲素都带过。当然还有给阿嬢的药和蒲素自己的生活费,以及全国粮票。

  那时候路上安全没问题。小蒲素带本书自己看书,饿了就吃备好的干粮和水果。没人打扰他,最多有其他乘客问问他话,就没人在意他了。当年敢干坏事的人很少,现在的家长哪里敢?去门口的学校上个学,还都接送呢。别说那时候蒲素从一年级开始就独自做长途火车了。

  而那种顺路照顾他的桑海同乡,仿佛随时都有。最多时期上要么提前几天,要么等几天才顺路,那么大的生活区来往于南州和桑海两地的人非常多。

  南州的东城,包括生活区,有着相当数量的桑海人。分别是根据曾经的几次运动和时期来到这边的。仅仅生活区里到处充斥着桑海口音和有着桑海特色的文化。可以说,带动了南州那一带,文化和饮食,包括穿着等等很多风气,对当地人影响很大。

  去年蒲素还去了一次南州办点事。在一片五十年代的两层红砖苏联楼的宿舍区里,听到路边上支着桌子打牌的一个70多岁的阿婆说着桑海话,和她打牌的其他老人说着本地方言,而她自顾操着一口纯正的桑海话说着,双方交流毫无障碍。仅从穿着上,完全看不出她和其他人的区别,从这个阿婆的年龄来看,应该差不多是和老蒲那一批来的南州。

  而另一边,一个比梅芳小不了多少的女人穿着利落拿着手机说着一口桑海话,蒲素经过办事时,她在打电话。办完事回来时,看到她拿着电话还在打,只不过拿着电话边讲边钻进了一栋二层的红砖楼里,看来就住在那一栋。她的年纪,应该是知青那一批来的老三届。

  那片宿舍是某国营厂的宿舍,周围全都拆迁了,就那一片不知何故没有拆到。南州的东面原本就是工厂区,蒲素从小长大的生活也在东城。原本很是繁荣,人口多,购买力强,改开后工厂全部倒闭,工人下岗,这一片反而成了市区最落后的地区。

  生活区还算好,之前拆迁过一次,就是老刘打招呼,蒲素让劲松和莫权参与过的那一次。那边后来还有后续,哪天扯到了,再把那边的故事补上。总之,真要是说实话,肯定很敏感,涉及到人人都知道,但是不能说出来的所谓内幕。

  大规模拆迁这种事,在20年前,各位可以自行想象。我敢说,很多事情你们想都不敢想,但是在实际中却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显得非常正常。

  劲松参与到拆迁里,所以蒲素知道的不少。然后,他家有了一栋四层楼的宾馆,大概到现在还在开着。不过关于劲松本人,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18年,也就是前年夏天,蒲素和蒲泓他们全家在国外度假,刚落地回国就接到莫权的电话,告诉他劲松已经不在了,并且是非正常原因……

  至于劲松的这个结局,思来想去,蒲素觉得自己有间接责任。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后再说。从之前和他们疏远,一直到09年年底,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蒲素和他们几乎是失联状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突然不联系了。或许是蒲素撤退关了南州的办事处,搞的大家都很尴尬。所以,他们三个重新团聚在一起快意江湖,是在09年年底,10年年初的时候。距离现在这个时期,还早着呢。

  阿嬢的胃一向不好,只是又怎么只有这里不好。老年人的基础病,血压高这些都有。家里条件是不差,但是去医院这种事,老人还是排斥的。不到十分不舒服,是不会主动去医院的,这和现在梅芳不一样。和阿嬢的女儿,蒲素的姑妈也不一样。

  蒲秀纹大概从3、40岁时开始就成天叫嚷这里不舒服,那里不对劲,是地段医院的常客,瑞金医院更是没有专家主任不认识她的。但是她现在都八十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