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三国同盟(七)
/p>

  这些也都掩盖了国内的一些矛盾,只是。矛盾可以掩盖,可是土地的问题却是没办法解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新的土地,但是这么多年下来,说实在的,尽管不是说所有适合做耕地的地方,都已经变成了耕地,但恐怕也差不了多少。</p>

  而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恐怕还会有的土地从原来的耕地变成建筑。</p>

  到那个时候,土地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虽然也可以通过把人都弄进工厂里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短时间内,严绍毕竟还没有能力提供如此多的就业。所以,找到的耕田也就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p>

  这无论是中亚地区还是西伯利亚地区,显然都有着大片待开发的耕地。</p>

  尽管这些地区的耕地和一些高产区相比。始终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但是养活人却是绝对没问题的。而且考虑到地广人稀,即便是没人赠送十亩地,那也依然有大片的土地处于空闲状态当中。</p>

  ——————————————————————————</p>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量的内地百姓在政府的号召下,最重要的是土地的引诱下迁入了这两个地区,不但令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得以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国社政府的控制能力。</p>

  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毕竟在一战期间。这里的全部人口也不过才八百万左右,甚至还不如后世中国一个人口多一些的城市。而整个西伯利亚的面积。却远远要比中国的面积大的多。</p>

  与此同时呢,在占据了西伯利亚之后。中国每年至少有十数万人口迁入西伯利亚,高峰期甚至达到了二三十万。</p>

  而根据政府部门的统计,如果再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的话,或许只需要二十年的时间,迁入的人口就可以与原来西伯利亚的人口齐平。</p>

  自然,在这么做的同时,地方政府也没有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处理好和当地百姓们的关系。毕竟若是引起了太多的摩擦,很容易会被苏俄抓住机会,然后制造一些矛盾出来,那样对国社政府的统治可是会有很大影响的。</p>

  所以当地百姓,除了在城市里面外,实际上居住地是分开的,并没有太多的接触。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彼此之间减少摩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当地百姓那种生存空间被内地百姓压缩的感觉。</p>

  反正当地的土地够多,即便是分开了,也足够迁移入的百姓使用了。</p>

  当然,话虽如此,可是当地的百姓始终还是有些不满,不过国社政府在统治当地之后,施行了大量的善政。这些政策却是他们当年在俄国人的统治下从未享受过的,也是因为这个关系,当地人对国社政府到不是特别的反感。</p>

  毕竟中亚地区的人种其实和中国是差不多的,都是属于黄种人。</p>

  与俄国人相比,天生就会有一种亲近感。</p>

  不过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过去俄国人暴虐的举动。毕竟俄国人可不是一个很适合的统治者,在俄国的统治下,吃苦几乎可以说是必定的。</p>

  而除了阿斯塔纳之外,随后哈桑等人又乘着火车前往了新疆的迪化。</p>

  随后就是兰州,如果说迪化给哈桑他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