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节 风云突变咸阳城
堡村落。

  在周文王的提早布局之中,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之中,义渠人并没有趁虚而入,确保了整个革命的成功。

  西周建立之后,义渠人率先臣服,周穆王周宣王的世时代曾经利用各种理由,讨伐戎狄等少数民族,多次镇压并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反倒是引起了不好的连锁反应。为了进一步的统治,周王朝改变了武力镇压的策略,采用安抚手段将五戎即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等安置于大原地。

  五戎中,因为义渠是第一个跟随的,自然是不能亏待了义渠,唯义渠居大原中心地带,南临泾水。宜耕宜牧,自然条件优越,义渠很快强大起来。

  西周末年,犬戎叛周,兵临镐京城下,并杀幽王于骊山,周平王惧戎狄,慌忙迁都洛邑。义渠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郡国。

  义渠国建立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郁郅等其他西戎部落,扩大了疆域,并先后筑城数十座,派兵驻守。它的国界西至西海固草原,东达桥山,北控河套,南到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

  《墨子?节葬》中说:“秦之西有义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登遐”。“登遐”意思是登上遥远的天边,即灵魂升天的意思。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火葬的记载,也是义渠的习俗之一。

  义渠国实行全民皆兵,遇到战争,青壮男子都要上战场,造成女多男少。义渠规定,同族十二世之后可以互相通婚,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为妻。义渠定居陇东高原后,开始从事农耕,逐渐发展成半农半牧民族。

  秦国的朝堂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吏,将士都是义渠人的后人,这义渠人在秦国的朝野之中,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上至达官显宦,下至市井走卒,多半都与义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周代开始的联姻通婚,也使得义渠人与秦国人有着深厚的血缘。

  在秦国的朝堂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义渠民族刚强勇猛,他们“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作战十分英勇,宁死不屈,这也是义渠国能延续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此刚猛的作战部队,自然不是哪里都有,受礼乐文明熏陶的东方诸国自然是缺乏如此精良的战士,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实施二十等级军功爵制度,为天下寒门进入上流社会打开了通道。

  近水楼台先得月,并非所有的义渠人都能享受贵族的待遇,所以如同一些东方人一样,一部分义渠人自然也不肯放过这样的机会,踊跃的进入秦国军队效力。

  义渠人也因为自己的刚猛无畏,成为秦军部队之中的关键角色。

  秦国自秦穆公时代开始就有借助外来势力治理秦国的先例。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

  “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纷纷投其门下。

  秦穆公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用人之道,因而在其执政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秦穆公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是怕贵族势力盘根错节,尾大不掉,国君反倒会受到他们的牵制。

  重用外来的客卿,外地来的人权力尽管多么大,也只限于他一个人,不可能象豪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