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三教各别,仙道各别!
个大杂烩而已。密和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神,特别崇拜教主,后者无神,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老衲认为,密宗的最高神所谓的大日如来,不是佛陀,实质上是婆罗门教的梵天;至于禅宗,名义上是佛,实际上也是佛教中观学融和庄子‘齐物逍遥’说的新产物。”

  闻言,王平就笑了起来:“原来大乘、密、禅都是新产品,果然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都说今人善炒作,实际上古人更擅长,早已把‘包装、炒作、营销’这套技术玩得滚瓜烂熟、炉火纯青…”

  魔僧也笑了起来,回道:“实际上佛学既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究其实质,不过一心而已。心生万法,故无所著其心,故能灭心,故能断识,故能不受后有。灭心断识四个字就概括完了,确实是简单。但人心都喜好神秘、深奥,所以后世佛教徒就利用人们这一心理,故弄玄虚,把个简单的佛法搞得玄幻神奇、复杂无比。”

  王平一想,也是!三祖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择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世人都仰慕复杂的东西,轻视简单的东西。话说白了,人的天性里就有点“犯贱”的因子。

  不过佛法虽简,但“不生”却不是自己的追求,于是就问道:“佛学大义已明,请论仙道。”

  魔僧道:“儒求成圣,佛求不生,道求合道,仙求永生。虽说仙道各别,但求长生就得先探寻生命活动的规律。故云:求仙必索道。”

  “道有黄老之道和庄子之道,其大旨都是师法自然。但黄帝治世,老氏治生,庄氏治心。故修身养性要用老庄。简言之,老氏的要点在于‘致虚守静’,然后即见万物并作,即旁观其复,观其复即可知常,知常即明,明就是掌握了规律,就可以没身不殆。换言之,老氏的不殆,不是长生不死,而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

  “庄子之道,主要承接于老子,但却有另有发挥,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要点就在于‘忘我’,罢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为友’的一种至高的逍遥之境。”

  大致讲解一下老庄的要点之后,魔僧又说道:“老庄之道,下手甚易,成就至高,实是超脱妙法。但其道直指本源,忽视末节,上根利器者可行,中下根器者难悟。何故?盖因其道针对‘心’而设,需‘忘身’才得入门,世人却多执着于**,卒难领悟,故还需神仙之学辅助。”

  王平就是一叹——老庄之道固然高妙,但世事却皆知易行难。虽说仙道“神形俱妙”之后亦是身心合于太虚,归宗于老庄,但世人又有几人能‘忘身’?至少自己就做不到。

  修行壁如渡海,有人天赋异禀,能以身渡。有人财雄势大,可以飞渡。有人家贫体弱,就需船渡。所以才有仙道,就是权宜之计,就是渡海之船。

  “仙道是渡海之船?仙家形神俱妙后亦归宗于老庄?”,魔僧就呵呵一笑:“理诚如此,但仙家和道家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不可简单的混为一谈。”

  随后,魔僧便指出了仙道最大的不同之处!

  正统的道家,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相处之道,反对人为的机巧,提倡顺应自然。在生死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

  道家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道家认为生死是同一件事情,活着的时候毋须欢喜,死亡来临时也大可不必悲伤。活着,只是在天地中寄存了一段时间,死亡,是一场大休息。不悦生,不恶死。生死都不去抗拒它,一切都顺其自然。

  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