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写的服字
��个真话,我们还是别考虑山高这个级别,你就当碰运气,碰不到就算了。我觉得李伊菲推荐的瓦尔特和威迪亚更值得你可以考虑,毕竟都是德国的家族企业,难度不大。”
“行,我考虑考虑。”韩领导是真的在考虑,第一,李伊菲很美,很甜美,很会说话,很会哄人;第二,李伊菲说的是真话实在话,只是说的非常婉转好听;第三,韩领导对刀具行业还是比较了解的,真要能收购瓦尔特,或者是威迪亚,那也相当不错了。
韩领导是很现实的,他在国机集团估计能干五年吧,除非贡献特别大,否则在央企领导的位置上想要延迟几年退休,那是很难的。
他要是能收购山高这个级别,改写中国刀具产业的整体水平,那就有把握延迟几年退休……所以,怎么都得试一试。
即便不能收购山高,瓦尔特、威迪亚这种级别能收购几家,那也不错。
对于这位韩领导的想法,专门负责国机集团金融服务和企业咨询业务的李伊菲,几个月前就在电邮里和徐腾汇报的很清楚——没有完整的想法,纯粹是想政绩和业绩工程。
徐腾其实知道的更多一点,老蒋在那个位置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所以,中央经济层面在产业布局上,对机床、合金、材料、刀具领域的重视程度,要比过去高很多,而且会拿出不少外汇支持海外并购。
因为这些都是一个工业强国的根基,暂时不求做到日德的水平,至少能和韩国相拼吧,而且老蒋有一个很鹰派的判断——韩国靠不住,和韩国、日本搞东北亚产业整合是没有任何前途的,让利互利也没有用,太容易被美国打断和割裂。
所以,老蒋的观点和徐腾如出一辙,这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只能和欧洲搞产业整合,就算美国想掺沙子,难度也太大了。
国机,中国机床工业控股集团公司,2009年才组建成型,靠行政命令整合了国内的重型机械资产后,急冲冲的跑过来投资刀具产业,这不是韩领导脑子有问题,而是太精明,搞政治投机呢,也想和五矿集团抢外汇支持!
徐腾没有这么激动,因为他不缺那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刀具工业也不是那么好折腾的。
中国刀具工业一直上不了层次,原因很多。
徐腾个人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人才和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问题。
刀具都是耗材,从全球来说,全球性的一流刀具企业大致有50家以上,在瑞典、德国、日本、瑞士、荷兰、法国、意大利……不出名,但也有几十年历史的作坊式刀具企业更是海量,几千家都不止。
大厂,基本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势。
小厂,基本都有自己特别熟悉的某个极其细分的小领域,大厂不愿意浪费资源去攻克的那些零碎市场。
所以,全球刀具行业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即便是进口刀具在国内的售价也都算是适中,利润不算高,何况国内走量的硬合金刀具基本都是外资本地生产。
这就有点像圆珠笔尖钢珠的问题,大厂有能力,真要去搞,费时费力不讨好,小厂没能力,只能拼命做最没技术含量的低端刀具,疯狂走量价格战。
至于材料、管理、经营思路,这些其实都还好。
比如说材料,虽说中国的材料科学和研发体系长期薄弱,但在过去的十年,情况早已大有改善。
除了政府层面长期稳定的产业规划和宏观布局,华银财团从2004年开始,
“行,我考虑考虑。”韩领导是真的在考虑,第一,李伊菲很美,很甜美,很会说话,很会哄人;第二,李伊菲说的是真话实在话,只是说的非常婉转好听;第三,韩领导对刀具行业还是比较了解的,真要能收购瓦尔特,或者是威迪亚,那也相当不错了。
韩领导是很现实的,他在国机集团估计能干五年吧,除非贡献特别大,否则在央企领导的位置上想要延迟几年退休,那是很难的。
他要是能收购山高这个级别,改写中国刀具产业的整体水平,那就有把握延迟几年退休……所以,怎么都得试一试。
即便不能收购山高,瓦尔特、威迪亚这种级别能收购几家,那也不错。
对于这位韩领导的想法,专门负责国机集团金融服务和企业咨询业务的李伊菲,几个月前就在电邮里和徐腾汇报的很清楚——没有完整的想法,纯粹是想政绩和业绩工程。
徐腾其实知道的更多一点,老蒋在那个位置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所以,中央经济层面在产业布局上,对机床、合金、材料、刀具领域的重视程度,要比过去高很多,而且会拿出不少外汇支持海外并购。
因为这些都是一个工业强国的根基,暂时不求做到日德的水平,至少能和韩国相拼吧,而且老蒋有一个很鹰派的判断——韩国靠不住,和韩国、日本搞东北亚产业整合是没有任何前途的,让利互利也没有用,太容易被美国打断和割裂。
所以,老蒋的观点和徐腾如出一辙,这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只能和欧洲搞产业整合,就算美国想掺沙子,难度也太大了。
国机,中国机床工业控股集团公司,2009年才组建成型,靠行政命令整合了国内的重型机械资产后,急冲冲的跑过来投资刀具产业,这不是韩领导脑子有问题,而是太精明,搞政治投机呢,也想和五矿集团抢外汇支持!
徐腾没有这么激动,因为他不缺那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刀具工业也不是那么好折腾的。
中国刀具工业一直上不了层次,原因很多。
徐腾个人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人才和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问题。
刀具都是耗材,从全球来说,全球性的一流刀具企业大致有50家以上,在瑞典、德国、日本、瑞士、荷兰、法国、意大利……不出名,但也有几十年历史的作坊式刀具企业更是海量,几千家都不止。
大厂,基本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势。
小厂,基本都有自己特别熟悉的某个极其细分的小领域,大厂不愿意浪费资源去攻克的那些零碎市场。
所以,全球刀具行业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即便是进口刀具在国内的售价也都算是适中,利润不算高,何况国内走量的硬合金刀具基本都是外资本地生产。
这就有点像圆珠笔尖钢珠的问题,大厂有能力,真要去搞,费时费力不讨好,小厂没能力,只能拼命做最没技术含量的低端刀具,疯狂走量价格战。
至于材料、管理、经营思路,这些其实都还好。
比如说材料,虽说中国的材料科学和研发体系长期薄弱,但在过去的十年,情况早已大有改善。
除了政府层面长期稳定的产业规划和宏观布局,华银财团从2004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