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25
p; 他是在夕阳西下时分到达阿扣家的帐房的。到那儿后,他吃惊地发现,阿扣家的帐房旁边,围了七八十个牧人,他们群情激愤,一个个摩拳擦掌,嚷嚷着要去找角什科人报仇。
原来,果然不出阿扣所料,进入夏季,所有的牲畜都转场到斡尔朵草原和角什科草原后,双方便开始有了摩擦。
由于去年牲畜数量达到了顶峰,草原严重超载,草场退化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时值气候温热的夏季了,那些被牲口啃食光了的草场牧草依然稀稀拉拉的,像大旱之年盐碱地里的庄稼。尤其是那些下过帐房、圈过牛羊的地方,一个个都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滩。那些黑土滩像人头上的癞子,十分刺眼地密布在草原上,让那些视草原为生命的牧民们痛心疾首。
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真叫人叹为观止,今年开春时节那一场几十年不遇的白毛大雪,使草原上的牲畜遭到了灭顶之灾。虽然政府曾经派来了飞机空投饲草料,但那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的。有些人家得到了空投的物资,羊群保住了,有些住得比较偏远山洼里的人家,飞机根本就没发现他们,更不要说接受到物资了。那场大雪过后,政府的救灾队好不容易寻找到他们时,他们牛羊全部饿死了。牲畜大面积死亡数量锐减,加上那场大雪雪水的滋润,开春时荒凉的景象已然荡然无存,夏季温热的气候,充沛的雨水,牧草开始疯长。似乎一场透雨过后,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整个祁连山草原遍地嫩绿。又不经意地过了几天,草原上已然百花盛开,牧草也已经长得能淹没两岁大的“杂麻藏”羊了,又呈现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
祁连山不愧是甲天下的金牧场。每年的七、八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一群群马牛羊点缀其中,微风吹来,会使人产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
祁连山的富庶也是绝无仅有的。匈奴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衍。”丰美的草原滋养得这里的牛羊异常肥壮,也使这里变得格外富庶。据说,民国末年,有一个人从河西走廊一路乞讨来到了这里,看到这里的水草丰美、牛羊遍山,便留了下来。留下来后他夏天采药、狩猎,冬天给寺院做“塔娃”,日子过得比任何地方都舒适。人们对这个来自山外的乞丐不叫名字,只以本地对乞丐的蔑称“要馍馍”称呼他。因为偌大的祁连山麓,“要馍馍”出身的就他一个。这“要馍馍”后来入赘到一个牧户家做了“木华”,后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头母牛。也许这人活该发达,那头母牛当年就产下了一头母牛犊。有道是“母牛下母牛,三年五头牛”,几十年过后,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这“要馍馍”的牛。人们提起他时已经不叫“要馍馍”,而叫“馍馍家”了。据说,后来连“馍馍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家有多少头牛,这些牛长年累月地散放在这山麓、这旷野中,与那些野牛杂交、群居,已经变成了真正的野牛了。外地的客商到这里来买牛,找到“馍馍家”后,付了银子,却怎么也赶不走那些野性十足的大牦牛。有时候赶走了,却无法制服它们,它们又逃了回来,重新成为“馍馍家”的财富了。
末代枪王2 第六十四章(2)
但这种胜景从大跃进那年开始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农区放“卫星”,一亩地产一万斤粮食的时候,牧区也在放“卫星”,一年之内牲口数量要增加百分之二百甚至三百、四百。在桦树湾里李廷瑞的父亲李忠孝柱着拐杖骂街的时候,斡尔朵草原上的老人们也在摇头叹息:“这一百只羊,到年底要变成三百只!这可能吗?这羊不下羔牛不产犊,我们跑到牛肚子羊肚子里去挖啊?”
但牢骚归牢骚,在全国人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特殊时代,牲畜数量翻倍增长乃是政治任务。于是乎,统计报表上牲�
原来,果然不出阿扣所料,进入夏季,所有的牲畜都转场到斡尔朵草原和角什科草原后,双方便开始有了摩擦。
由于去年牲畜数量达到了顶峰,草原严重超载,草场退化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时值气候温热的夏季了,那些被牲口啃食光了的草场牧草依然稀稀拉拉的,像大旱之年盐碱地里的庄稼。尤其是那些下过帐房、圈过牛羊的地方,一个个都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滩。那些黑土滩像人头上的癞子,十分刺眼地密布在草原上,让那些视草原为生命的牧民们痛心疾首。
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真叫人叹为观止,今年开春时节那一场几十年不遇的白毛大雪,使草原上的牲畜遭到了灭顶之灾。虽然政府曾经派来了飞机空投饲草料,但那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的。有些人家得到了空投的物资,羊群保住了,有些住得比较偏远山洼里的人家,飞机根本就没发现他们,更不要说接受到物资了。那场大雪过后,政府的救灾队好不容易寻找到他们时,他们牛羊全部饿死了。牲畜大面积死亡数量锐减,加上那场大雪雪水的滋润,开春时荒凉的景象已然荡然无存,夏季温热的气候,充沛的雨水,牧草开始疯长。似乎一场透雨过后,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整个祁连山草原遍地嫩绿。又不经意地过了几天,草原上已然百花盛开,牧草也已经长得能淹没两岁大的“杂麻藏”羊了,又呈现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
祁连山不愧是甲天下的金牧场。每年的七、八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一群群马牛羊点缀其中,微风吹来,会使人产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
祁连山的富庶也是绝无仅有的。匈奴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衍。”丰美的草原滋养得这里的牛羊异常肥壮,也使这里变得格外富庶。据说,民国末年,有一个人从河西走廊一路乞讨来到了这里,看到这里的水草丰美、牛羊遍山,便留了下来。留下来后他夏天采药、狩猎,冬天给寺院做“塔娃”,日子过得比任何地方都舒适。人们对这个来自山外的乞丐不叫名字,只以本地对乞丐的蔑称“要馍馍”称呼他。因为偌大的祁连山麓,“要馍馍”出身的就他一个。这“要馍馍”后来入赘到一个牧户家做了“木华”,后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头母牛。也许这人活该发达,那头母牛当年就产下了一头母牛犊。有道是“母牛下母牛,三年五头牛”,几十年过后,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这“要馍馍”的牛。人们提起他时已经不叫“要馍馍”,而叫“馍馍家”了。据说,后来连“馍馍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家有多少头牛,这些牛长年累月地散放在这山麓、这旷野中,与那些野牛杂交、群居,已经变成了真正的野牛了。外地的客商到这里来买牛,找到“馍馍家”后,付了银子,却怎么也赶不走那些野性十足的大牦牛。有时候赶走了,却无法制服它们,它们又逃了回来,重新成为“馍馍家”的财富了。
末代枪王2 第六十四章(2)
但这种胜景从大跃进那年开始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农区放“卫星”,一亩地产一万斤粮食的时候,牧区也在放“卫星”,一年之内牲口数量要增加百分之二百甚至三百、四百。在桦树湾里李廷瑞的父亲李忠孝柱着拐杖骂街的时候,斡尔朵草原上的老人们也在摇头叹息:“这一百只羊,到年底要变成三百只!这可能吗?这羊不下羔牛不产犊,我们跑到牛肚子羊肚子里去挖啊?”
但牢骚归牢骚,在全国人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特殊时代,牲畜数量翻倍增长乃是政治任务。于是乎,统计报表上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