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11
“好……”
“保管,保管来了没?”
“来了,来了!”队里的保管员站了出来。
“你到仓库里灌上十斤青油,再拿半副石羊肉和一些白面来……”
“韩会计、刘出纳……”谢队长扯开嗓子喊。
“来了,来了……”
“到生产队账上拿二十块钱,到大队小卖部买上两条‘经济’牌烟,再灌上五斤‘黛彤醇’青稞酒……账嘛,记在李廷德和李廷瑞二人的‘往来’账上……哦,对了!得把孝布扯了……”
谢队长站在那儿发号施令,淋漓尽致地体验和享受了作为重要人物的感觉,“你们得快快把我分派的事儿办利索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大后天就是明年了,老爷子三十日早上如果不能入土为安,那尸身子就放两年了,这中吗?”
末代枪王2 第五十一章(2)
“不中不中,当然不中!”大家点头称是。黛彤川乡俗,寿终正寝的老人必须放七天至少放五天的,为的是让亲戚朋友庄员吊唁祭奠,行完祭祀的所有礼数才能入土。可遇到这等特殊情况,是必须尽快入土的,绝对不允许尸身子放上“两年”的。
照这样说来,老爷子后天早上太阳没出山前必须入土的,这甚也没准备,时间紧啊!
摊派完这些事儿,谢队长转身对李廷德说:“走,跟我报丧去!”
“唉!”李廷德答应着,穿了一件到脚面的白板老羊皮长皮袄,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地报丧。谢队长每到一家,叫李廷德跪在那儿,然后叫这家人出来,说:“李家阿爷后晌殁了,孝子来报丧了!”
“哦、哦!”这家人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孝子”,一连声答应着。等他俩走后,立马从草跺上抱一捆草,放在庄廓门口点燃了,大概意在压阴驱鬼——据说鬼是最怕火的。随着他俩的渐次西移,桦树湾由东向西,浓烟滚滚,似边关狼烟!
浓烟尚未散尽,李廷瑞家的院子里已然灯火通明了。几把松明子噼噼啪啪地燃烧,空气中弥漫着油松燃烧后散发的清香。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在谢队长的指挥下,李家阿爷的丧事在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进行。
院子里,一棵树上绑上了谢木匠从山里砍来的圆柏,七八个小伙子轮换着用五尺的大锯子解板。土炕上,这一边,几个老婆子粗针大麻线地缝制着老爷子的寿衣。那衣服长袍短褂的,完全是满清时代的样式。另一边,由一个“丧官”——专门请来治丧的,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颇知礼数的老者担任——在缝制孝帽孝衣。孝帽分白蓝两种,并在前檐上缝上红、黑等不同颜色的小布块,区别开来,分别给五服内不同辈份和亲戚们戴。这孝帽充分体现封建宗法的礼数,让人一看,便知孝子们的尊卑长幼、远近亲疏。
厨房里,早有桦树湾最出色的厨子在预备“十大碗”,寓其人生已然十全十美之意。这是丧葬之席,红事上还有“八大碗”和“十二碗两上”的席,其档次在桦树湾是皇宫里的满汉全席。这席中的每碗都有一个故事,其渊源于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比如其中有一道菜,是用去了芯的白菜做的,上边缀以肉丸,寓丞相比干被妲妃挖了心,后遇卖无心菜农妇而亡的故事。
不论这“十碗”还是“十二碗”,上菜的次序都有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断断乎不能乱的,否则称之为“乱席”,是对客人的极大不恭。所有的红白大事中,因为上错了碗而闹纠纷甚至大打出手酿成人命的不胜枚举。当然有些是有意的,比如来吃宴席的客人来了不该来的人,东
“保管,保管来了没?”
“来了,来了!”队里的保管员站了出来。
“你到仓库里灌上十斤青油,再拿半副石羊肉和一些白面来……”
“韩会计、刘出纳……”谢队长扯开嗓子喊。
“来了,来了……”
“到生产队账上拿二十块钱,到大队小卖部买上两条‘经济’牌烟,再灌上五斤‘黛彤醇’青稞酒……账嘛,记在李廷德和李廷瑞二人的‘往来’账上……哦,对了!得把孝布扯了……”
谢队长站在那儿发号施令,淋漓尽致地体验和享受了作为重要人物的感觉,“你们得快快把我分派的事儿办利索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大后天就是明年了,老爷子三十日早上如果不能入土为安,那尸身子就放两年了,这中吗?”
末代枪王2 第五十一章(2)
“不中不中,当然不中!”大家点头称是。黛彤川乡俗,寿终正寝的老人必须放七天至少放五天的,为的是让亲戚朋友庄员吊唁祭奠,行完祭祀的所有礼数才能入土。可遇到这等特殊情况,是必须尽快入土的,绝对不允许尸身子放上“两年”的。
照这样说来,老爷子后天早上太阳没出山前必须入土的,这甚也没准备,时间紧啊!
摊派完这些事儿,谢队长转身对李廷德说:“走,跟我报丧去!”
“唉!”李廷德答应着,穿了一件到脚面的白板老羊皮长皮袄,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地报丧。谢队长每到一家,叫李廷德跪在那儿,然后叫这家人出来,说:“李家阿爷后晌殁了,孝子来报丧了!”
“哦、哦!”这家人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孝子”,一连声答应着。等他俩走后,立马从草跺上抱一捆草,放在庄廓门口点燃了,大概意在压阴驱鬼——据说鬼是最怕火的。随着他俩的渐次西移,桦树湾由东向西,浓烟滚滚,似边关狼烟!
浓烟尚未散尽,李廷瑞家的院子里已然灯火通明了。几把松明子噼噼啪啪地燃烧,空气中弥漫着油松燃烧后散发的清香。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在谢队长的指挥下,李家阿爷的丧事在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进行。
院子里,一棵树上绑上了谢木匠从山里砍来的圆柏,七八个小伙子轮换着用五尺的大锯子解板。土炕上,这一边,几个老婆子粗针大麻线地缝制着老爷子的寿衣。那衣服长袍短褂的,完全是满清时代的样式。另一边,由一个“丧官”——专门请来治丧的,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颇知礼数的老者担任——在缝制孝帽孝衣。孝帽分白蓝两种,并在前檐上缝上红、黑等不同颜色的小布块,区别开来,分别给五服内不同辈份和亲戚们戴。这孝帽充分体现封建宗法的礼数,让人一看,便知孝子们的尊卑长幼、远近亲疏。
厨房里,早有桦树湾最出色的厨子在预备“十大碗”,寓其人生已然十全十美之意。这是丧葬之席,红事上还有“八大碗”和“十二碗两上”的席,其档次在桦树湾是皇宫里的满汉全席。这席中的每碗都有一个故事,其渊源于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比如其中有一道菜,是用去了芯的白菜做的,上边缀以肉丸,寓丞相比干被妲妃挖了心,后遇卖无心菜农妇而亡的故事。
不论这“十碗”还是“十二碗”,上菜的次序都有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断断乎不能乱的,否则称之为“乱席”,是对客人的极大不恭。所有的红白大事中,因为上错了碗而闹纠纷甚至大打出手酿成人命的不胜枚举。当然有些是有意的,比如来吃宴席的客人来了不该来的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