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sp; 「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duli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

  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老子言「守柔」,尝谓:「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

  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xing。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ri。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ri。」

  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

  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的境界。

  老子谓人应「寡慾」,故谓:「罪莫大於可yu,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yu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yu」、「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

  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

  老子指出:「五sè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sè犬马和口腹物慾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xing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yu」、「去yu」,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慾」,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