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改革
学有所成,如果能把他们调出来,足够弥补教官的缺口,可惜这些人大部分已进入重要部门,基本上没人愿意丢掉现在的工作去当教官。

  皇帝也不能强行下令让他手下的官吏、科研人员、工程负责人丢下工作去教书,最后只得采用客座教授的办法,规定受过新式教育的官吏、科研人员、工程负责人采取就近原则,每人到少要抽出一个月时间担任教员,这才勉强解决了教师问题。

  教育之后就是军队的建设,尽管李鸿基从开始就注意简减军队,但灭明时,还是避免不了收编大量的明军,军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百万,野战军和近卫军加起来也达到了三十万人。

  这和前明数百万军队相比当然不算多,但因唐军官兵的待遇远胜前明官兵,三十万野战军和近卫军,加上七十万地方部队,海军每年四百万银元的军费,朝庭每年的军饷高达五千一百万银元,占了朝庭财政收入的一半。

  文官们对此意见自然是极大,周凤梧、宋献策等人极力主张缩编军队,不过,皇帝虽然同意缩编军队,但为安抚不能大打仗的将军,却并没有打算缩减军费的意思,皇帝私下向文官们解释,以朝庭现在年增长达到一成的财政收入,只要不增加军费,五年之后,朝庭军费的开支就会下降到不足三成。

  三万近卫军自然不能缩编,缩编的是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二十七万野战军裁减为二十万人,以数字编号,重新编成二十个军,分成五个军团。分别为东北军团、漠北军团、西北军团、南方军团和东南军团。

  东北军团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军共三万人,担任着护卫帝国北方和继续向鄂霍次克海方向挺进的重任,军团长由右都督,加封左柱国,并授特进光禄大夫,紫阳侯高立功担任,副军团长则由帝国子爵任继荣、刘希元两人担任。

  漠北军团下辖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军共四万人,担任着护任整个蒙古大草原。并继续向捕鱼儿海方向挺进地重任。军团长由原湖北总督、帝国伯爵刘芳亮担任,同时撤消湖北总督之职,另设巡抚。布政司,副军团长由帝国子爵马继先、刘宗敏两人担任。

  西北军团下辖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共五万人,护卫着整个帝国的西北方。并有向新疆、青海、西藏方向渗透的重任。军团长为怀化大将军。帝国伯爵高一功担任,副军团长则由帝国子爵左光先、赵胜两人担任。

  南方军团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军共六万人,分守云南和广西两省,同时伺机进入缅甸和安南两国,军团长由原湖南总督,帝国伯爵李双喜担任。同时撤消湖南总督之职,另设巡抚,布政司,副军团长一个由原广东总督。帝国伯爵李万成担任,同时撤消广东总督之职,另设巡抚,布政司,另一个由骁卫大将军,帝国伯爵高杰担任。

  东南军团下辖第十九、二十军共二万人,驻守应天府、山东一线,和南海舰队共同守卫整个南方海岸,军团长由武卫大将军,帝国伯爵拓养坤担任,副军长团则由帝国男爵张诚、张化两人担任。

  不难看出,帝国西北军团和南方军团最为强大,这也预示着朝庭下一个阶段地用兵方向,皇帝虽然没有在五年内大规模用兵的打算,但并不禁止帝国的将军们向各自划分地区域进行试探和小规模地攻击。

  从野战军中缩编出来地人员则并入地方守备军,地方七十万守备军则要缩减一半,事实上总共要裁减出四十二万人的部队,其中有二十二万人转为筑路部队,其余二十万人则进入快速扩张的各个工厂。

  陆军大力裁减的同时,海军却在大量的扩军,朝庭计划在五年内,海军由现有的编置提高到十万人,朝庭也鼓励被裁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