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的需求
到了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只能靠给人做佃户过活,受着双重压迫,丰年也要挖野菜、树叶充饥,一遇灾年连野菜、树叶、这些东西也没有吃的时候,便揭竿而起,刚刚过去的大明正是活生生的例子。
以前的王朝都用土地来束缚农民,认为只要人员流动便是大乱,这种情况到了大明用到了极致,朱元璋发明了路引,若无功名的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当地衙门发给证明,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
“路引”的发明,并不能保障一个王朝的一直延续下去,到了明末,照样是天下大乱,眼下李鸿基要让宋应星研究耕田、播种、收割的机器,无疑会大大加快土地的兼并,以前数百数的王朝说不定数十年就要演一遍,难怪宋献策说得如此严重。
没有见到工业化,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工业化后的社会分工会有多少,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永远束缚在土地上,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爱卿多虑了。”李鸿基只能耐心的解释道:“没有土地的农民完全可以做其他事情,从西安到商洛的铁路花了十万人两年的时间,朕以后要在全国铺上铁路,那得有多少个十万人花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只能一年四季呆在田里,朕到哪里找这么多人修铁路。何况南方虽然地少人多,但看看朝庭地西北,东北。那里有多少人?一人分上一千亩地也是绰绰有余,如果没有机器,那些地方又怎能发展。有了机器。一人耕上数百亩地口不出数年,整个东西北都会成为朝庭的粮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朕又会怕什么天下大乱。”
皇帝的话顿时让不少人面色和缓下来,宋献策脸上显现出一种苦恼地情形。皇帝的话不无道理,但他却不可能放下自己的担心。
李鸿基拍了拍宋献策地肩膀:“爱卿可以慢慢想,反正这些东西要研究出来也不是一年二年地事,到时完全可以先在北方试用。若真会发生爱卿所说地事,再停下来就是。”
宋献策心中苦笑,如果让人尝到了这种机器的甜头,又岂是说停就停的,无奈他此时脑中已是糊涂,反来覆去考虑皇帝刚才所说是否可行,越想越觉得自己想不通,只能无奈点头。
宋献策还是劝道:“皇上,微臣才智有限,不能推出以后的情景,不过,此物关系太过重大,还没有研究之前还请皇上千万下令保密,否则臣怕引起民间的动荡。”
宋应星松了一口气,刚才他差点被宋献策的话吓死,连忙也劝道:“侍中大人所说有理,臣也认为暂时保密为好。”
李鸿基没有回答,反而向袁宗第询问道:“袁爱卿,你告诉朕,工部在陕西现在有多少人做工?”
袁宗第算了一下道:“回皇上,工部在陕西共有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医药厂、采石厂、兵器厂、火药厂等总共七百五十一家,使用人员三十一万有余,如果包括各个矿井人员和筑路人员则超过七十万人有余,另外工部在其他各省也陆续建起了工场,各省加起来估计总共不不下一百万人。”
李鸿基嘿嘿一笑:“宋爱卿,你听听,陕西目前就有七十余万人做工过活,如果包括他地家属那就要达数百万人,朕以后要大修铁路,筑路人员恐怕就不下百万,加上那些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采石厂、火药厂扩建所需的人力,更是数倍于此,有多少失地的农民都可以找到工作,何况铁路一通,能产生多少个职位,宋爱卿可否算清?”
宋献策摇了摇头,心中一片茫然,自己身为侍中,执掌着相当于前朝内阁的大权,自以为精研治国之术,没想到今天皇帝提出来地问题一个也没有弄懂。
以前的王朝都用土地来束缚农民,认为只要人员流动便是大乱,这种情况到了大明用到了极致,朱元璋发明了路引,若无功名的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当地衙门发给证明,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
“路引”的发明,并不能保障一个王朝的一直延续下去,到了明末,照样是天下大乱,眼下李鸿基要让宋应星研究耕田、播种、收割的机器,无疑会大大加快土地的兼并,以前数百数的王朝说不定数十年就要演一遍,难怪宋献策说得如此严重。
没有见到工业化,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工业化后的社会分工会有多少,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永远束缚在土地上,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爱卿多虑了。”李鸿基只能耐心的解释道:“没有土地的农民完全可以做其他事情,从西安到商洛的铁路花了十万人两年的时间,朕以后要在全国铺上铁路,那得有多少个十万人花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只能一年四季呆在田里,朕到哪里找这么多人修铁路。何况南方虽然地少人多,但看看朝庭地西北,东北。那里有多少人?一人分上一千亩地也是绰绰有余,如果没有机器,那些地方又怎能发展。有了机器。一人耕上数百亩地口不出数年,整个东西北都会成为朝庭的粮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朕又会怕什么天下大乱。”
皇帝的话顿时让不少人面色和缓下来,宋献策脸上显现出一种苦恼地情形。皇帝的话不无道理,但他却不可能放下自己的担心。
李鸿基拍了拍宋献策地肩膀:“爱卿可以慢慢想,反正这些东西要研究出来也不是一年二年地事,到时完全可以先在北方试用。若真会发生爱卿所说地事,再停下来就是。”
宋献策心中苦笑,如果让人尝到了这种机器的甜头,又岂是说停就停的,无奈他此时脑中已是糊涂,反来覆去考虑皇帝刚才所说是否可行,越想越觉得自己想不通,只能无奈点头。
宋献策还是劝道:“皇上,微臣才智有限,不能推出以后的情景,不过,此物关系太过重大,还没有研究之前还请皇上千万下令保密,否则臣怕引起民间的动荡。”
宋应星松了一口气,刚才他差点被宋献策的话吓死,连忙也劝道:“侍中大人所说有理,臣也认为暂时保密为好。”
李鸿基没有回答,反而向袁宗第询问道:“袁爱卿,你告诉朕,工部在陕西现在有多少人做工?”
袁宗第算了一下道:“回皇上,工部在陕西共有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医药厂、采石厂、兵器厂、火药厂等总共七百五十一家,使用人员三十一万有余,如果包括各个矿井人员和筑路人员则超过七十万人有余,另外工部在其他各省也陆续建起了工场,各省加起来估计总共不不下一百万人。”
李鸿基嘿嘿一笑:“宋爱卿,你听听,陕西目前就有七十余万人做工过活,如果包括他地家属那就要达数百万人,朕以后要大修铁路,筑路人员恐怕就不下百万,加上那些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采石厂、火药厂扩建所需的人力,更是数倍于此,有多少失地的农民都可以找到工作,何况铁路一通,能产生多少个职位,宋爱卿可否算清?”
宋献策摇了摇头,心中一片茫然,自己身为侍中,执掌着相当于前朝内阁的大权,自以为精研治国之术,没想到今天皇帝提出来地问题一个也没有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