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盛唐之地
>
李鸿基点了点头,嘉许地道:“讲。”
以周凤梧的身份,大可以等众人先讲完,再来一个总结,见众人闭口,他先开口有弥补以前对于定都之事漫不经心的过失之意。
“皇上,臣看过一部分人的奏章,许多人认为陕西贫瘠,近来天灾频频,西安的城区狭小,不适合作为都城,才有迁都之议,不知诸位是否都是这样认为?”
周凤梧缓缓在的众人的脸上掠过,众人都点头,从崇祯元年开始,陕西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才爆发出席卷数省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凭着陕西的旱灾,唐军才能在商洛山中休生养息,义旗一指,就攻下了陕西全境。
唐军占领了陕西后,天灾仍没有断绝,若不是凭着手中有高产的红薯、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唐军根本不可能在陕西待下去,就是有了这些东西,陕西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崇祯十年河南的大旱,陕西近在咫尺,却对河南灾民的嗷嗷待哺无能为力,最后只得从湖广,四川调入大批粮食,才能对河南进行救济。
这种映象还深深的留在唐军将领脑中,何况陕西的陆路经过唐军这些年的大力发展虽然已经是四通八达,但水路却不好使用,渭河有大半年的时间不能行船,没有水路,只靠公路的运输,负担一国的都城重任要比以前难上数倍,现在通往西安的各条官道上,向城中运送各类物质的马车络驿不绝。
当然,现在还没有什么不妥,唐军修筑的水泥公路又快又稳,黄河的活鱼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运送到西安,湖广的大米运到西安也花不了十天的时间,只是许多人担心,数十年后,等到西安的人口达到一百万人时,整个西安的道路是不是会被运送物质的马车堵死,
见众人点头,周凤梧话风一转:“土地贫瘠,我们有大量地旱地作物可以供百姓所需。城区狭小可以扩建,唯一可虑者,仍陕西近年来常常干旱。不过这种干旱我朝也能承受,这也不是非迁不可的理由,一旦迁都。工程势必浩大。如今我朝刚刚鼎立。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臣以为,皇上可以继续以西安为都,若是五年、十年后,陕西的干旱仍然持续,那时天下稳定。皇上再考虑迁都不迟。”
长安地故城有二,一是汉城,筑于汉惠帝时,在西安城西北,周长二十五公里,一是隋城,筑于隋文帝时,号大兴城,包有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周长三十六公里,唐代隋后,改大兴为长安,基本未作改动,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迁都洛阳后,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现在的西安城。
周凤梧说将西安扩建,如果恢复到隋唐时的规模,那里西安容纳百万人以上也不会显得拥挤,完全可行,只是众人没有想到周凤梧竟然会不赞成迁都,一时都惊讶不已,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连有一部分陕西出身地将领都不同意继续把西安作为都城,他们想迁到更为繁华地北京、应天、开封、洛阳、没想到身为河南人地周凤梧反而力挺西安。
众人哑然一阵后,马上反应过来,高立功起身道:“皇上,臣以为继续以西安为都不妥,正如刚才周大人所言,西安城区狭小,近年来人口猛增,越发显得拥挤,陕西全省又是干旱频繁,水路断绝,陆路虽然运输畅通,但损耗远大于水路,我朝如今拥有天下,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又何必一定要在西安。”
高立功的话听得多数人缓缓点头,尤其是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那句将所有想迁都之人都包括在内,否则他若直接说出迁都的地点,无论是哪里,必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李鸿基却不愿他含混过去,直接问道:“那爱卿�
李鸿基点了点头,嘉许地道:“讲。”
以周凤梧的身份,大可以等众人先讲完,再来一个总结,见众人闭口,他先开口有弥补以前对于定都之事漫不经心的过失之意。
“皇上,臣看过一部分人的奏章,许多人认为陕西贫瘠,近来天灾频频,西安的城区狭小,不适合作为都城,才有迁都之议,不知诸位是否都是这样认为?”
周凤梧缓缓在的众人的脸上掠过,众人都点头,从崇祯元年开始,陕西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才爆发出席卷数省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凭着陕西的旱灾,唐军才能在商洛山中休生养息,义旗一指,就攻下了陕西全境。
唐军占领了陕西后,天灾仍没有断绝,若不是凭着手中有高产的红薯、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唐军根本不可能在陕西待下去,就是有了这些东西,陕西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崇祯十年河南的大旱,陕西近在咫尺,却对河南灾民的嗷嗷待哺无能为力,最后只得从湖广,四川调入大批粮食,才能对河南进行救济。
这种映象还深深的留在唐军将领脑中,何况陕西的陆路经过唐军这些年的大力发展虽然已经是四通八达,但水路却不好使用,渭河有大半年的时间不能行船,没有水路,只靠公路的运输,负担一国的都城重任要比以前难上数倍,现在通往西安的各条官道上,向城中运送各类物质的马车络驿不绝。
当然,现在还没有什么不妥,唐军修筑的水泥公路又快又稳,黄河的活鱼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运送到西安,湖广的大米运到西安也花不了十天的时间,只是许多人担心,数十年后,等到西安的人口达到一百万人时,整个西安的道路是不是会被运送物质的马车堵死,
见众人点头,周凤梧话风一转:“土地贫瘠,我们有大量地旱地作物可以供百姓所需。城区狭小可以扩建,唯一可虑者,仍陕西近年来常常干旱。不过这种干旱我朝也能承受,这也不是非迁不可的理由,一旦迁都。工程势必浩大。如今我朝刚刚鼎立。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臣以为,皇上可以继续以西安为都,若是五年、十年后,陕西的干旱仍然持续,那时天下稳定。皇上再考虑迁都不迟。”
长安地故城有二,一是汉城,筑于汉惠帝时,在西安城西北,周长二十五公里,一是隋城,筑于隋文帝时,号大兴城,包有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周长三十六公里,唐代隋后,改大兴为长安,基本未作改动,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迁都洛阳后,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现在的西安城。
周凤梧说将西安扩建,如果恢复到隋唐时的规模,那里西安容纳百万人以上也不会显得拥挤,完全可行,只是众人没有想到周凤梧竟然会不赞成迁都,一时都惊讶不已,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连有一部分陕西出身地将领都不同意继续把西安作为都城,他们想迁到更为繁华地北京、应天、开封、洛阳、没想到身为河南人地周凤梧反而力挺西安。
众人哑然一阵后,马上反应过来,高立功起身道:“皇上,臣以为继续以西安为都不妥,正如刚才周大人所言,西安城区狭小,近年来人口猛增,越发显得拥挤,陕西全省又是干旱频繁,水路断绝,陆路虽然运输畅通,但损耗远大于水路,我朝如今拥有天下,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又何必一定要在西安。”
高立功的话听得多数人缓缓点头,尤其是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那句将所有想迁都之人都包括在内,否则他若直接说出迁都的地点,无论是哪里,必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李鸿基却不愿他含混过去,直接问道:“那爱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