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定都之争
�各项官制之事,听到皇帝急召,还以为是其中出了什么差错,见到了如此多的高官全都聚在一起,明白肯定不是为此事,心更是揪了起来,莫非有什么大事发生?
按照前唐官制,朝中分为省、台、寺、监四大组成部分。省包括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台包括御史台与司天台,寺包括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监有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这些衙门除了省的官制唐军大体齐备外,其他不是并在别的部门下,如司天台、军器监、国子监都隶属于商洛科学院,要么就根本没有设立,以前在唐军没有统一全国时还可以将就,如今唐军已基本完成了统一,许多机构就有必要重设。
不过,重设也不是全都要设,有些无用的就有废除,有些重要的反而要加强,封赏完后,那些到西安的将领都可以享受难得的假期,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却常常忙得通霄达旦,如此多的部门,牵涉到近百名官员的升迁,三人都是战战魏魅,唯恐犯错,那有时间参与定都之事的议论。他们接到这些奏章多半也来不及查看。
大臣们陆续聚中到了承运殿,现在的皇宫外部大体还是按照原先大明秦王府的格局,皇帝已入住了多年,皇宫虽然从来没有扩建,但内部却免不了增增减减,秦王府原先有各类房屋863间,大小门楼46座,如今被李鸿基下令拆除了一半,多余的都用来改作花园,植树造林,许多数百年的老树被移植到了皇宫后院。
户部每年拨出一百万两银子作为皇宫的改造费用,皇帝却用得很省,每年花费不到十万两,大部分都是用在移植树木,改造花园上,虽然树木多了不利于防火,容易带来安全隐患,但古时的建筑多是木头建造,远比树木容易着火,至于安全,李鸿基规定在宫室的外墙之内留出一段十米宽的空阔地带,只种植低矮的树种和草皮,防止有刺客借着树木的掩护摸进皇宫内。
解决了安全问题,各大臣对于皇帝不建宫室,只移树木这点小小的嗜好当然不会拒绝,如今整个皇宫树木繁盛,到处是一片阴凉,一入皇宫,仿佛就凉爽了许多。
前年登极的时候皇帝下令将端履门已拓宽成十多米的大门,与中间的广场正对,被皇帝召见的大臣直接从端履门进入皇宫,通过广场后,就到达了原先秦王府的承运殿,众大臣可以在承运殿里候旨。
承运殿后面本来是存心殿,如今改名为太和殿,一切都是仿佛紫禁城的太和殿建成,太和殿是皇帝登极前花费了五万两白银建造,和后面的承庆宫一样,是李鸿基唯一在皇宫中大兴土木的地方,而承庆宫的名字已改为坤宁宫,是皇帝的后宫所在。
太和殿在皇帝举行大朝会时所用,唐军的大朝会每三日举行一次,其余时间,大臣们除非有急事,或者皇帝相召,否则不会进入皇宫,皇帝除了批阅一些奏章外,尽可以做其他事情。
而那些奏章也不用皇帝亲自批阅,大部分都由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先协商处理过,三人意见不同,李鸿基才会仔细观看,当然密奏,还有贺景、贺珍两人的奏章除外,他们可以直接绕过周凤梧三人呈于皇帝面前。
这是李鸿基想出来的偷懒的办法,他可没有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处理奏章上的觉悟,这次都城之争,许多人见呈给尚书省的奏章没人理会,纷纷动用了自己的密奏之权,将定都的奏章直接送达到李鸿基的案前,李鸿基一下子将这么多人召聚起来,众人因都动用了密奏,才会不知发生了何事。
等到大臣们都到齐,李娃才过来传到李鸿基的旨意,让大家一起到憩园议事,�
按照前唐官制,朝中分为省、台、寺、监四大组成部分。省包括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台包括御史台与司天台,寺包括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监有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这些衙门除了省的官制唐军大体齐备外,其他不是并在别的部门下,如司天台、军器监、国子监都隶属于商洛科学院,要么就根本没有设立,以前在唐军没有统一全国时还可以将就,如今唐军已基本完成了统一,许多机构就有必要重设。
不过,重设也不是全都要设,有些无用的就有废除,有些重要的反而要加强,封赏完后,那些到西安的将领都可以享受难得的假期,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却常常忙得通霄达旦,如此多的部门,牵涉到近百名官员的升迁,三人都是战战魏魅,唯恐犯错,那有时间参与定都之事的议论。他们接到这些奏章多半也来不及查看。
大臣们陆续聚中到了承运殿,现在的皇宫外部大体还是按照原先大明秦王府的格局,皇帝已入住了多年,皇宫虽然从来没有扩建,但内部却免不了增增减减,秦王府原先有各类房屋863间,大小门楼46座,如今被李鸿基下令拆除了一半,多余的都用来改作花园,植树造林,许多数百年的老树被移植到了皇宫后院。
户部每年拨出一百万两银子作为皇宫的改造费用,皇帝却用得很省,每年花费不到十万两,大部分都是用在移植树木,改造花园上,虽然树木多了不利于防火,容易带来安全隐患,但古时的建筑多是木头建造,远比树木容易着火,至于安全,李鸿基规定在宫室的外墙之内留出一段十米宽的空阔地带,只种植低矮的树种和草皮,防止有刺客借着树木的掩护摸进皇宫内。
解决了安全问题,各大臣对于皇帝不建宫室,只移树木这点小小的嗜好当然不会拒绝,如今整个皇宫树木繁盛,到处是一片阴凉,一入皇宫,仿佛就凉爽了许多。
前年登极的时候皇帝下令将端履门已拓宽成十多米的大门,与中间的广场正对,被皇帝召见的大臣直接从端履门进入皇宫,通过广场后,就到达了原先秦王府的承运殿,众大臣可以在承运殿里候旨。
承运殿后面本来是存心殿,如今改名为太和殿,一切都是仿佛紫禁城的太和殿建成,太和殿是皇帝登极前花费了五万两白银建造,和后面的承庆宫一样,是李鸿基唯一在皇宫中大兴土木的地方,而承庆宫的名字已改为坤宁宫,是皇帝的后宫所在。
太和殿在皇帝举行大朝会时所用,唐军的大朝会每三日举行一次,其余时间,大臣们除非有急事,或者皇帝相召,否则不会进入皇宫,皇帝除了批阅一些奏章外,尽可以做其他事情。
而那些奏章也不用皇帝亲自批阅,大部分都由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先协商处理过,三人意见不同,李鸿基才会仔细观看,当然密奏,还有贺景、贺珍两人的奏章除外,他们可以直接绕过周凤梧三人呈于皇帝面前。
这是李鸿基想出来的偷懒的办法,他可没有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处理奏章上的觉悟,这次都城之争,许多人见呈给尚书省的奏章没人理会,纷纷动用了自己的密奏之权,将定都的奏章直接送达到李鸿基的案前,李鸿基一下子将这么多人召聚起来,众人因都动用了密奏,才会不知发生了何事。
等到大臣们都到齐,李娃才过来传到李鸿基的旨意,让大家一起到憩园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