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定都之争
  此次分封,到最后还是皆大欢喜,虽然有武将对五个侯爵中有三位文官感到不舒服,论议纷纷,但皇帝把刘邦所持的猎狗论一抛起,有意见的武将也闭上了嘴。

  六月的西安,已是骄阳似火,大街上却是人来人往,仿佛人们根本不在意那酷热的太阳一般,随着唐军的节节胜利,到现在一统全国,西安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一天比一天繁华。

  这里孕育出一统六国的强秦,汉唐的盛世,但整个陕西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昔日成片的森林被砍伐营建宫室,唐朝未年的黄巢之乱更是将魏娥的长安都城数次焚毁,以至于到了宋,昔日百万人口的长安再也担不起一国都城的重任,使北宋一代只能定都在无险可守的开封。

  如今的西安经历过数百年的恢复,到处还是可以看到裸露的黄土,渭河浩浩的水流也日渐萎缩,每到冬季就成了小流,唐军攻下西安以来,虽然每年都有植树造林,皇帝也没有大建宫室,还严禁民众大量砍伐森林。

  但百姓的柴禾却是一件大事,西安已经恢复到了五十多万居民,这些居民每天要消耗的柴禾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若是由外地来提供根本就不现实,李鸿基除了让官府劝居民尽量多用煤炭外,别无他法。

  而煤炭也不是所有的居民都能用得起,烧柴的居民还是占大多数,树木地长成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唐军的大量植树,效果要显现出来,至少也要数十年之功。

  西安适不适合再作为都城。在李鸿基封赏完各大臣后,就在唐军高层开始流传,唐军的重臣难得全部都集在了一起。分封后。李鸿基准许了他们每人三个月地假期。可以留在西安。这些人每天聚集在一起,自然是呼朋引伴,高淡阔论,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普通民生,无不在他们的淡话当中。

  李鸿基本身是陕西人。而手下的重臣有一大半都出自于陕西,唐军初时崛起依靠地也全是陕西精兵,以西安为都,在还没有统一全国时当然是理所应当。只是攻下北京之后,已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转变。

  大明数百年京师地繁华当然非西安可比,只是当时还有南明在应天府未灭,虽然有人向皇帝提起过定都在北京之事,但统一全国才是大事,皇帝也并没有理会,定都之事就此搁了下来。

  等到弘光朝覆灭时,唐军中地许多重臣又起了心事,只不过大家都分布在天南地北,皇帝身边的大臣比留在西安的人还少得多,自然没法再提,此次刚好皇帝要对大家封赏,朝中重臣聚在一起,都城之事一提,马上就在一帮重臣之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多人都认为西安太过狭小,不适合作为本朝的都城,当然也有一些重臣乡土难离,竭力主张以西安为都,但相对于迁都的力量来讲还是太小,只是具体都城要定在哪里,每人都有自己地看法,洛阳、开封、北京、应天等都有人提议。这样分下来,同意还是以西安为都的人反占了多数。

  这些文臣武将都有向皇帝专事上奏之权,他们不能说服别人,纷纷向李鸿基上奏,提出自己的定都建议,李鸿基的桌子上数天时间就摆满了上百份关于都城选择地奏章。

  对于都城的选择,李鸿基在打下大明京师之后不是没有想法,单凭宫室的规模西安的秦王府拍马也及不上紫禁城,坐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金銮宝座上,俯视着下面的文武百官,李鸿基就涌起了一股冲动,就此将北京定为新朝的京师。

  只是转念一想却打消了这个念头,紫禁城虽大,他贵为帝王又能用多大的面积,崇祯的内庭宦官宫女近十万名,又有多少人真正是皇帝所需,难道自己也要困在这紫禁城一生,这个念头一起,李鸿基才果断大势裁减紫禁城的宫女、太监,这些人自己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