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部分
emsp;因为,两者的脾气相投。

  徐灵胎应该早就看过袁枚的诗文,袁枚其人生性闲适,在做官的时候,能够为老百姓做实事,政声很好,三十三岁父亲去世,于是袁枚辞去官职,买地建了随园伺奉母亲,从此寄情山水,是个非常有品位的文人,他写文章最讨厌陈腐的套路,这一切无不与徐灵胎的品位相投。

  最重要的是,袁枚其人有豪放之气,对朋友那真是好,他的一个叫沈凤司的朋友去世后,由于没有后代,所以没有人去坟前祭祀,袁枚就每年都去他的坟上祭坟,三十多年从不间断,其对朋友的这份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徐灵胎亦是性情中人,因此,听说袁枚到来,自然是喜出望外,出门相迎了。

  事实证明,徐灵胎并没有看错人,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朋友,这种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下一代,徐灵胎的儿子徐曦也与袁枚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徐灵胎的孙子还曾跟随袁枚学习。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友谊啊,这个故事让人何时读起来都会有一种心境畅快的感觉。

  不知道友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

  当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人还会感受到它。

  当两个人都不在了,后世的人却仍然能够感觉到它的温暖。

  【老人的告别】

  在七十二岁和七十五岁的时候,徐灵胎分别出版了《兰台轨范》和《慎疾刍言》两本书,其中《兰台轨范》尤其值得学习中医的朋友一读,其中把一些病证的治疗方法,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后世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给理顺了一遍,都是他精选的方子,会给您的临床以启发的。

  人的一生真是短暂啊,一转眼,徐灵胎就到了七十九岁了。

  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乾隆皇帝又想起了他,征召他进京效力。

  为了自己,皇帝有时候是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的,一个已经马上八十岁的人了,要千里奔波到北京,在过去没有飞机火车的年代岂是容易的事情?

  这个时候,徐灵胎面对的是两难的选择。

  如果去,那么他根据自己的身体衰老的状况,断定自己一定会无法回来了。

  在接到圣旨的这些日子里,徐灵胎陷入了沉思之中。

  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他来到画眉泉边,长时间地沉默着。

  徐先生,您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在想我的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

  您别这样想,您还应该活好多年呢。

  不会的,我自知余日无多了。

  那您就别去京城了,这事是可以推掉的。

  我自认为,我的一生,唯讲“忠义”二字,从来没有松懈过。

  徐先生,您是说……?

  现在,我已经老得做不了什么事情了,但我想,用我这把老骨头,再给后人写一个“忠”字!

  可是您要知道,后世可能连皇帝都没有了。

  是吗?可是,没有了皇帝,还有父母、朋友啊,我相信,这“忠义”二字永远是不会消失的!

  徐先生,您还是别去了。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