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部分

  缪希雍说:“你看这孩子目光炯炯,饮食胃口非常好,这是精神已经旺盛了,胃气也强健了啊!放心吧,相信我,没错的!”

  是吗?大家都将信将疑,很多旁边的医生都等着看笑话。

  结果,没两天,孩子就恢复了健康。(寻果脱然起)

  高攀龙的夫人有病也找缪希雍,高夫人经常胸口痛,于是高攀龙求缪希雍给开个方子,缪希雍诊了脉以后,就开了个方子,但是,当时由于没有犯病,所以也没服药。

  但是有一天,突然犯病了(一日忽大发),胸中感觉像有一个东西往上冲似的,疼痛的无法忍受,“叫号欲绝”,需要用三个妇女按着都不行,怎么办?甭想啊,高攀龙赶快按缪希雍留下的方子去抓药,然后回来煎了,服了下去。

  结果,只服用了一杯,就觉得向上冲的那个东西堕了下去,在肚子里作痛,然后,再服一杯,肚子里的疼痛也消失了。

  本来以为这就好了,但是过了两天,起床洗漱的时候,突然感觉要呕吐,然后头痛如劈。

  高攀龙这人胆子也大,立刻说:“这是和前面一样的症状啊。”

  于是煎了前面的药,再喝下去,结果,这个病就好了。

  天哪,这是什么方子啊,如此的神效?

  我们在这里偷偷地看一下他们桌子上缪希雍给留下的方子吧,有手快的同学可以给抄下来,只见方子上写着:白芍酒炒三钱,炙甘草五分,吴茱萸汤泡三次八分,白茯苓二钱,延胡索醋煮切片一钱,苏子炒研一钱五分,橘红盐水润过一钱二分,半夏一钱姜汁拌炒,旋覆花一钱,木通七分,竹茹一钱。

  其实,缪希雍并没有说高夫人患的是什么病,但是,我们从他的方子分析,高夫人是血虚,所以缪希雍方子里用了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同时患者气机上逆,所以方中用了一些行气降气的药物。

  值得各位注意的是,方子里面在药物后面都添加了许多附带的嘱咐,比如白芍后面就写着“酒炒”,什么意思呢,怎么以前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呢?

  原来,这是中药的一些炮制方法,中药在制成药材的过程中,有些药直接拿来用是不行的,通过炮制则能起到减少毒性、增加药性等作用,而炮制手段的成熟,说明医家对药性掌握得更准确了。比如白芍用酒炒,是因为白芍有酸寒之性,在用酒炒过之后则减少酸寒之性,不会克伐生发之气,后来又发展成伐肝生用,补肝炒用等用法。(现在的医生都不大这么用了)

  缪希雍在炮制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临证炮制法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我看清代医案时常为医家精细的用药手法所惊叹。

  但是,现代这些方法失传了很多,绝大多数医生几乎都不这样用了,据我知道,北京还有几位九十几岁的老爷子对这些内容熟悉,其中的一位和我较熟悉,这位是北京鹤年堂(创始于明代,比同仁堂历史悠久)的刘老掌柜,一转眼,就在我忙着写论文的时候,他老人家去世了,痛心啊。

  总之,高攀龙一家人的病基本上都是缪希雍给包了,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这本书里,我统计了一下,高家家属治病的医案占了七则。

  家属看病还不算,连高攀龙邻居卖豆腐的,家里仆人的老婆等,都在缪希雍的看病范围之内(医案都记载下来了),看来高攀龙是个很热情的人,不断地推荐朋友去找缪希雍看病。

  一个当时学界的楷模,在讨论社会问题、讨论学术问题时,是那么的叱咤风云,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