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部分
�进口电影不得超过1/4的法案,用于保护韩国产电影不被引进的好莱坞电影冲垮,背景是当时韩国产电影吸引不了本国观众。然而现在的韩国电影市场已今非昔比了。最近叫响的韩国产电影《实尾岛》吸引了一千万观众,刚出炉的《太极旗在飘扬》新上市期间,竟火到一票难求的地步。记者分析了韩国产电影所以叫座的原因:首先,韩国产电影不是年轻人才爱看,编导们打动了各年龄层次的观众。去年一部《塌毁的家庭》创下了百万观众,主要影迷是三四十岁的人,而《实尾岛》更是老少皆宜。其次,电影片商的大手笔投资。目前,韩国每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大概是平均10亿韩元(相当于700万人民币),而《实尾岛》花了125亿韩元(大概8600万人民币),《太极旗在飘扬》花了148亿韩元。由于花了大钱,这些韩国产巨片制作的质量象不比好莱坞电影差。第三是,明星的号召力。在韩国出现了电视明星涉足电影的趋势。最后记者感叹地说,韩国电影所以有今天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是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电影什么时候会出现转机呢?我思衬着——
韩国人以为中国人都会唱昆曲、毛笔字漂亮、打两手太极拳——
2004年3月27日周六晴
今天又约光州大学的中国老师yin一同逛道厅附近的跳蚤市场(光州旅游指南称为艺术之街),春节前我们曾来过一次,但那次天气太冷,街市上几乎看不到人。
12点我们在道厅门前集合了,先去了旁边的南道艺术馆(类似国内各城市的群众艺术馆),里面正在展出当地一个中国书法者的书法作品,因为是周末,来参观的人还不少。大概是听出我和yin讲中国话,工作人员赶快端上两杯热茶送上来,似还有人让我们表演一下书法。不知yin如何,我的字是拿不出手的,推辞了。yin说,韩国朋友大概认为个个中国人一定都会唱昆曲、毛笔字漂亮、来两手太极拳,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然后我们来到跳蚤市场,今天风和日丽,但街上仍然没多少人,实际上是个旧货市场,类似于北京的潘家园。有上百家门脸店铺,经营品种有五花八门:旧书、旧家具、农具、钱币、文房四宝、字画、旧瓷器……我俩来此市场目的不同,我纯为拍照来,好为今后回国出书配图。yin硕士研究生时是读古籍整理专业,所以她对线装书的版本很有兴趣,且蛮懂行,她在一家旧书铺前翻看着一摞摞的线装书——全是用中文写就的,年代不过百年久的韩国出的书。她还不停地跟我讲解着韩国书籍印刷装祯的历史,但我兴趣不大。我一会儿就拍完了大半个胶卷,她还没逛完一家旧书铺,为了不使她觉得让我等内疚,我先行告辞回家了。
晚上又是以网为伴,照例到新浪的体育频道、万维读者网、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的番薯藤网站、文学城的“人在韩国”栏目、韩国的《朝鲜日报》、《东亚日报》的电子版挨个浏览一遍。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台湾大选后的余震,近几天大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解台湾有关新闻上。每天要和16岁上初三的儿子通两次电话“讨论两岸局势”,儿子分析得还真像模像样。太太说,儿子近两次作文分别写韩国政局为卢武铉遭弹劾婉惜和正告分子。他的语文老师对作文的批语是“作文颇像个小政治家,但应务实”。这点绝对是近朱者赤,有其父必有其子——
韩国社会中的前辈后辈文化——
2004年3月28日周日晴
晚上在“人在韩国”网站读帖子。尽管该网站远不如我常访问的几家国内网站内容吸引人,但上“人在韩国”论坛来的人绝大多数是在韩国的中国人,和我有共同的话题,所提供的有关如何在韩国生活的信息量也颇大,因此隔三差五我总会来看看。有几篇曾如我一样在韩国教过书的中国学者写的文章很有趣。一个叫“火狐狸”的不知名网友将本人今年二月
韩国人以为中国人都会唱昆曲、毛笔字漂亮、打两手太极拳——
2004年3月27日周六晴
今天又约光州大学的中国老师yin一同逛道厅附近的跳蚤市场(光州旅游指南称为艺术之街),春节前我们曾来过一次,但那次天气太冷,街市上几乎看不到人。
12点我们在道厅门前集合了,先去了旁边的南道艺术馆(类似国内各城市的群众艺术馆),里面正在展出当地一个中国书法者的书法作品,因为是周末,来参观的人还不少。大概是听出我和yin讲中国话,工作人员赶快端上两杯热茶送上来,似还有人让我们表演一下书法。不知yin如何,我的字是拿不出手的,推辞了。yin说,韩国朋友大概认为个个中国人一定都会唱昆曲、毛笔字漂亮、来两手太极拳,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然后我们来到跳蚤市场,今天风和日丽,但街上仍然没多少人,实际上是个旧货市场,类似于北京的潘家园。有上百家门脸店铺,经营品种有五花八门:旧书、旧家具、农具、钱币、文房四宝、字画、旧瓷器……我俩来此市场目的不同,我纯为拍照来,好为今后回国出书配图。yin硕士研究生时是读古籍整理专业,所以她对线装书的版本很有兴趣,且蛮懂行,她在一家旧书铺前翻看着一摞摞的线装书——全是用中文写就的,年代不过百年久的韩国出的书。她还不停地跟我讲解着韩国书籍印刷装祯的历史,但我兴趣不大。我一会儿就拍完了大半个胶卷,她还没逛完一家旧书铺,为了不使她觉得让我等内疚,我先行告辞回家了。
晚上又是以网为伴,照例到新浪的体育频道、万维读者网、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的番薯藤网站、文学城的“人在韩国”栏目、韩国的《朝鲜日报》、《东亚日报》的电子版挨个浏览一遍。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台湾大选后的余震,近几天大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解台湾有关新闻上。每天要和16岁上初三的儿子通两次电话“讨论两岸局势”,儿子分析得还真像模像样。太太说,儿子近两次作文分别写韩国政局为卢武铉遭弹劾婉惜和正告分子。他的语文老师对作文的批语是“作文颇像个小政治家,但应务实”。这点绝对是近朱者赤,有其父必有其子——
韩国社会中的前辈后辈文化——
2004年3月28日周日晴
晚上在“人在韩国”网站读帖子。尽管该网站远不如我常访问的几家国内网站内容吸引人,但上“人在韩国”论坛来的人绝大多数是在韩国的中国人,和我有共同的话题,所提供的有关如何在韩国生活的信息量也颇大,因此隔三差五我总会来看看。有几篇曾如我一样在韩国教过书的中国学者写的文章很有趣。一个叫“火狐狸”的不知名网友将本人今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