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暴发机会
��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疯狂地步。

  不但所有品种普涨,轮番上阵,平均涨幅远超股票市场数倍。

  关键是没有任何交易规则限制。

  到了最后,那可不是以天在计算变价,而是以小时来计算变价,堪称史无前例的夸张。

  说到这里,最后还必须要说明一点。

  别看卓群不通邮票,也从不关心邮票。

  但他偏偏对这一次邮市的疯狂有着旁人难及的充分了解。

  这是因为1999年,他毕业到《都市青年报》任职,接到的第一个实习任务。

  就是要配合一个资深编辑,整理资料,出一期邮市文化副刊。

  而这期副刊,主要报道内容就以反思1996年邮市狂热为核心。

  所以说,卓群当时极为用心的工作经历,这时候可就占了大便宜了。

  他对邮票知识的全部了解,全是有关这次邮市泡沫的情况。

  他不但清楚的知道,这出邮市闹剧的始末、起因、发烧退烧时间点,以及种种后果。

  甚至他还知道涨幅最疯狂的是什么品种,涨幅能到什么地步。

  如果再仔细回忆一下,甚至他都有一定把握回想起各个品种轮番上涨的顺序。

  那么好,想想看。

  如果再加上炒邮票、小型张、邮币卡的所需成本远比股票少得多这一点。

  那这岂不是老天爷为卓群量身订造的发财机会吗?

  他要再不知道选择这个方向捞金,那简直是蠢透了!

  当然,话说回来了,任何投机买卖都是以资金为王。

  进入市场的门槛虽然低,但决定他最终从这个聚宝盆里能拿走多少的还是资金量。

  就凭他自己的那点身家,顶多能凑个几百块。

  费了牛劲,恐怕从中也只能赚个万八千的。

  真要是这样,岂不是太可惜了嘛。

  所以要想不糟蹋登上这趟财富列车的车票,就只能另外想辙。

  力求多凑点钱,才能一口吃个胖子。

  可又该从哪儿去筹措呢?

  这年头,他一个手握空拳的大学生没地儿弄钱啊。

  没办法贷款,贫困补助又太麻烦。

  自己父母的日子够紧巴了,也不能跟家里要。

  卓群这时候抬起头来,望着自己班里的这些同学。

  目光炯炯的他,显然已经有了主意。

  嘴角不经意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