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有个妹妹,她时刻警惕妹妹夺走属于自己的宠爱,担心妹妹夺走属于自己的糖果和零花钱。为此,她在家里,在学校里,都与妹妹展开了竞争。

  有一天,她从同学的口袋里偷了钱,在被发现后,受到了惩罚,并被作为问题儿童领到我的面前。于是,我对这个女孩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告诉给了女孩的父母,从而使得她的父母避免了孩子间的这种竞争。实际上,这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这位女士已经养成了非常诚实的品格,还结了婚,有了孩子。事实上,从20年前的那一件事情后,她再也没有犯过大错。

  4.罪犯的个性构成。

  在影响孩子发展方面,我们在第一章时就已经叙述了一些影响因素。在此,我需要重申的是,那些在合作精神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儿童,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生理缺陷儿童;第二类,被溺爱的儿童;第三类,被忽视的儿童。

  实际上,在过去的研究中,我接触过很多犯罪事件,也从书上看到过很多犯罪记录,而且希望从中找到罪犯的个体结构。我认为,采用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了解其中关键之所在。所以,我再举几个例子,来更好地佐证。

  例一,康拉德的案子。他曾经与另一个人合伙谋杀了自己的父亲。那么,康拉德为什么会这样做?原来,他从小便一直被父亲忽视,他的父亲对他很粗暴,甚至对全家人都很残酷。有一次,实在忍受不了父亲的粗暴,少年时的康拉德便还手打了自己的父亲。结果,这个父亲竟把自己的儿子告上法庭。后来,法官说:“你的父亲太凶恶,吵闹得太嚣张了,我实在没有办法。”

  实际上,这个法官的话为康拉德后来的行凶提供了一个借口,那就是父亲过于嚣张,不仅家里人拿他没有办法,就连法律也对他无可奈何。后来,父亲的行为变本加厉,又往家里带来一个女人,还与这个女人姘居,并把儿子赶出家门。

  在外流浪期间,康拉德认识了一个短工,这个人嗜爱血性手段。他直接建议康拉德杀死自己的父亲。由于考虑到母亲的感受,康拉德犹豫了很久,可结果更糟,父亲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对待他和母亲更加凶残。于是,康拉德最终下定了决心,在短工的帮助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个成为杀人犯的儿子由于自己在家里不良的处境,在他的意识里,甚至难以将社会兴趣扩展到自己的父亲身上。同时,康拉德还是很依恋自己母亲的,所以,他犹豫了很长时间。在遇到嗜杀的短工,并得到他的支持后,他终于确定并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以暴力手段杀死自己的父亲,同时也让自己走向了不归的犯罪道路。

  例二,玛格丽特·史万基格。她还被称为“有名的下毒女郎”,自幼是个被遗弃的婴儿,后来身材瘦小,而且呈现畸形。从个体心理学上来看,这种生理缺陷容易使她变得热衷于虚荣,很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会有种讨好他人般的礼貌。

  尽管这样,她发现自己虽然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却总是遭遇失败。对此,她绝望至极。她后来曾对三个女人下毒,意在得到她们的丈夫;她还在男人面前装出怀孕的样子,并试图自杀,希望通过这些行为来控制男人。在她后来的自传里(实际上,很多罪犯都有乐于写自传的心理),她在无意中证实了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尽管她对这句话的潜在含义并未了解。比如,她说:“我在做坏事时,会想,别人并没有为我难过过,我为什么要为别人难过与担心?”

  从她的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犯罪之心一次次被激起的原因。但我建议她要与别人合作,对别人产生兴趣时,她常会幽怨地说:“可是别人对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