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人类的犯罪问题。人类历史告诉我们:犯罪总是灾难性的,不仅危害自身,还会危害他人,以及社会。

  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罪犯的灵魂,从而获得解救他们的方法。实际上,我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环境,还是遗传,都不会强迫人们一定要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同一个家里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彼此会有很大的不同,显然环境和遗传因素并未使他们趋同。我们还发现一些罪犯出身于文明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很有涵养,以致我们怀疑从这样的家庭里可以走出罪犯。

  同样,在一些父母中是罪犯的家庭里,却走出了一些出类拔萃的孩子。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犯罪不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情。有些罪犯在出狱后,经过个人努力,同样有所成就。对此,一些犯罪心理学家都很不解:一个本来无恶不作的强盗,结果在30岁的时候,突然痛改前非,成了一个好公民。

  可见,如果犯罪是天生缺陷,或者童年的环境使然,抑或犯罪会持续一生,上面的事实就无法解释。假如运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这些事实就变得可以解释。比如说,或许这个人以后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他的欲望得到了节制,还可能是他受到了认可、合作精神增强,抑或是他的犯罪目标达成,无须继续犯罪,也可能是他的身体衰老,不适于犯罪,等等。

  由此可见,罪犯的形成与变化,既有一种共性,比如都是为了追求一种优越感,还有各自的不同特征。对此,显然只有通过个体心理学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分析,才可以得出每个罪犯的真实情况。

  3.早期影响与罪犯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想,如何改造罪犯,使他们适应这个社会,做个良好的公民,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由于早期记忆对人们以后的生活风格会有重要影响,所以,了解罪犯的童年生活,发现他们童年时究竟发生过什么,妨碍了他们合作精神的发展,显然就很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个体心理学可以说为这种解释提供了希望。通常来说,孩子在五六岁时,他们的个性已经逐渐形成,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解释方式。这个时候,环境和遗传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是环境和遗传本身,而是孩子们对这些环境和遗传因素的解释,以及根据这些解释,如何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

  比如说,生活在贫困而父母又经常吵架的环境,有些孩子可能会意志消沉,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也要陷于这种状况,并认为社会上的很多人都难以信任,甚至对他们怀有敌意;也可能还有些孩子认为,自己以后一定要努力奋斗,争取摆脱这样的环境,也尽量避免别人再遭遇这样的环境。可见,面临几乎一样的环境,孩子们做出的解释、采取的行动不同,那么这些孩子的未来也会不一样。

  我们通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罪犯都在尽力掩饰自己缺乏合作精神的一面,而且希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负主要责任的是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在抚养孩子的时候,母亲必须认识到怎样扩展孩子的兴趣,特别是将这种兴趣扩展到他人和社会身上。不仅如此,母亲还应该让孩子感觉到她对社会的浓厚兴趣,并因此影响孩子也对全人类感兴趣。母亲还要对孩子的未来感兴趣。只有这样,母亲才能对孩子产生有益的影响,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的个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母亲都能做到这一点,甚至有些母亲不希望孩子对别人产生兴趣。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夫妻感情不和,彼此猜忌,甚至要闹离婚。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可能希望孩子只属于自己,因此便设法让孩子对别人不产生兴趣。同时,母亲还可能想办法宠他、惯他,不给他任何独立的机会。可见,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