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梦
�洛伊德的观点里,梦与现实截然分开,而人的个性恰是现实中的表现,所以,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不足以让我们借由梦来了解一个人的个性。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弗洛伊德在对梦的研究中给我们的启发。那就是: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代表着什么含义。于是,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对弗洛伊德这些不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补充心理学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人的个性具有一贯性和因果性,个体的所有思想、语言与心理都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一来,对梦的解析才真正得以像其他科学一样,成为一门科学,从而告别了它散乱无章的时代。
其实,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梦”。对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未实现的愿望”。显然,这句话很难经得起推敲。比如说,一个人做梦醒来后,这个梦想不起来了,忘了自己的梦,或者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梦,那么又何谈满足所谓的“愿望”呢?真的难以想象,一个人连自己的梦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怎么说得清楚梦背后的“愿望”!
事实上,所有人,包括小孩子,都会做梦,但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自己梦的含义。同时,梦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快乐?假如梦已经与现实割裂开来,满足感又从何谈起呢?从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存在诸多前后矛盾之处。或者说,人一做梦,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梦境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那么显然,这样的梦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从而使我们研究梦也变得失去合理性。这一点显然不是弗洛伊德希望看到的。
所以,这又再次证明了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存在致命的逻辑矛盾。
那么,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人在做梦时和醒着仍是同一个人。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梦与一个人的个性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与一个人的个性是连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个性怎样,几乎决定了他梦的性质。而且,这种观点我们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比如说,有一种人,他们在梦中希望实现所有的愿望,并在梦中进行一切努力与挣扎,那么我们将这个梦与他的个性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判断,那就是这种人很可能是被宠坏的儿童。因为这样的人经常会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生活能给我些什么?”
或许这些人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私欲,便在梦中寻求满足,从而宽慰自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实则是被宠坏的小孩的心理学,因为这样的小孩认为自己的本能不能受到任何拒绝,并且认为任何比自己强的人存在,就是一种不公平。通常情况下,这种人会老是在内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而在个体心理学中,被宠坏的孩子不过是研究的众多类型里的一个。如果心理学仅以这一个类型为前提,并基于此预测所有的人性,显然是片面的。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在解析梦中存在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才越发感觉到,运用个体心理学对梦进行解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解梦的方法
实际上,早在我25年前决定研究梦时,就发现必须走出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因为我看到,梦境与生活并不对立,实际上与现实的动作和表现是一致的。比如说,一个人在白天期望实现某种优越目标,那么他在梦中要解决的仍是这一个问题。所以,做梦的人其实与白天要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做梦的人都有隐藏的目标。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弗洛伊德在对梦的研究中给我们的启发。那就是: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代表着什么含义。于是,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对弗洛伊德这些不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补充心理学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人的个性具有一贯性和因果性,个体的所有思想、语言与心理都具有统一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一来,对梦的解析才真正得以像其他科学一样,成为一门科学,从而告别了它散乱无章的时代。
其实,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梦”。对此,弗洛伊德的回答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未实现的愿望”。显然,这句话很难经得起推敲。比如说,一个人做梦醒来后,这个梦想不起来了,忘了自己的梦,或者是无法理解自己的梦,那么又何谈满足所谓的“愿望”呢?真的难以想象,一个人连自己的梦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又怎么说得清楚梦背后的“愿望”!
事实上,所有人,包括小孩子,都会做梦,但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自己梦的含义。同时,梦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快乐?假如梦已经与现实割裂开来,满足感又从何谈起呢?从这里,我们再次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中,存在诸多前后矛盾之处。或者说,人一做梦,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梦境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那么显然,这样的梦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从而使我们研究梦也变得失去合理性。这一点显然不是弗洛伊德希望看到的。
所以,这又再次证明了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存在致命的逻辑矛盾。
那么,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人在做梦时和醒着仍是同一个人。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梦与一个人的个性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与一个人的个性是连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个性怎样,几乎决定了他梦的性质。而且,这种观点我们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比如说,有一种人,他们在梦中希望实现所有的愿望,并在梦中进行一切努力与挣扎,那么我们将这个梦与他的个性联系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判断,那就是这种人很可能是被宠坏的儿童。因为这样的人经常会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生活能给我些什么?”
或许这些人在现实中难以满足私欲,便在梦中寻求满足,从而宽慰自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实则是被宠坏的小孩的心理学,因为这样的小孩认为自己的本能不能受到任何拒绝,并且认为任何比自己强的人存在,就是一种不公平。通常情况下,这种人会老是在内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
而在个体心理学中,被宠坏的孩子不过是研究的众多类型里的一个。如果心理学仅以这一个类型为前提,并基于此预测所有的人性,显然是片面的。
正是由于弗洛伊德在解析梦中存在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才越发感觉到,运用个体心理学对梦进行解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解梦的方法
实际上,早在我25年前决定研究梦时,就发现必须走出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因为我看到,梦境与生活并不对立,实际上与现实的动作和表现是一致的。比如说,一个人在白天期望实现某种优越目标,那么他在梦中要解决的仍是这一个问题。所以,做梦的人其实与白天要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做梦的人都有隐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