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梦
��样,就是:梦可以为某种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做梦了,必然是为某个问题找到解决的答案。当然,我们既然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解析梦,那就不能仅仅了解到这一步,我们还要知道,这个做梦的人要找的是哪种答案,他希望在哪儿找到答案。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梦境里获得的答案通常是朦胧的、模糊的,要次于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所得出的答案。无论如何,我们在研究旧式解梦方法时,能够认清一个观点还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个体睡觉时做梦,潜在意识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观点
在仅有的两种科学解梦的方法里,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被科学地了解。从定性的角度上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正确的。确实,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科学要素的。然而,在具体研究梦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几个做法显然超出了科学的范畴,科学性从而变得有些薄弱。
比如说,弗洛伊德假定,人的心灵在白天活动,与在夜间活动有差异,即白天是“有意识”的活动,夜间则是“无意识”的活动。这样的话,就把心灵在昼夜的活动对立起来,而且显然,梦这种心理活动与日常思维有着截然相反的法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割裂,也使得梦更加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一般情况下,凡是这种截然对立,其结果便易导致错误。
在一些古代哲学家的思维中,就经常看到这些割裂开来的对立,这显然在辩证法中难以成立。因为事物之间除了对立,还有统一,而且对立仅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同样,在一个人的思维里,如果把两种概念截然对立起来,就会产生神经症,这在我们遇到很多神经症患者时,已经可以从中得到验证。很多神经症患者正因为在自己的意识体系内,造成了这种绝对的割裂,结果,造成他们精神与思维分裂,从而丧失了思维能力。
尽管如此,在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希望把这个世界简单化,比如对与错对立,还有男与女、冷与热、轻与重、强与弱等都对立起来,这种固化思维曾长期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然而在科学里,它们并非是对立的事物,而是均为变量。或者形象地说,它们只是按照人们某种假定理想的程度,在一个刻度尺上所处的位置,而且,这些位置并非静止不变的,只要一定条件成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可见,所有理论,一旦把两种事物截然对立起来,便不可避免地有了谬误。所以,认为梦中的思想与白天的思想截然对立,显然是不科学的。
除此以外,弗洛伊德还认为,性是梦的背景,梦都围绕性展开,并用性来对梦进行解析。这种解释的结果,只能将梦与人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分离开来,因为,性并非人们生活内容的全部。如果真如弗洛伊德所解释的那样的话,梦也就无法展现一个人的全部个性,甚至相当一部分个性,我们对梦研究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弗洛伊德自己后来也认为仅用性来解释梦的确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多漏洞,于是,他又补充说在梦里可以看到一种想死的潜意识欲望,因为人的死亡是一睡不醒,而做梦的人则是介于活人和死人之间。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的确有合理之处。
然而,弗洛伊德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刻地揭示出,人做梦,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必像清醒时那样严谨地论证,而是采取一种轻松的解决办法。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遇到困难时,选择了做梦,可以折射出这个人或许缺乏一些勇气,从而需要在梦中获得安慰。
不管怎么说,仅就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来说,无法使我们全面了解梦所反映出的一个人的全部个性。而且,在�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梦境里获得的答案通常是朦胧的、模糊的,要次于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所得出的答案。无论如何,我们在研究旧式解梦方法时,能够认清一个观点还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个体睡觉时做梦,潜在意识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观点
在仅有的两种科学解梦的方法里,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被科学地了解。从定性的角度上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正确的。确实,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科学要素的。然而,在具体研究梦的时候,弗洛伊德的几个做法显然超出了科学的范畴,科学性从而变得有些薄弱。
比如说,弗洛伊德假定,人的心灵在白天活动,与在夜间活动有差异,即白天是“有意识”的活动,夜间则是“无意识”的活动。这样的话,就把心灵在昼夜的活动对立起来,而且显然,梦这种心理活动与日常思维有着截然相反的法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割裂,也使得梦更加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一般情况下,凡是这种截然对立,其结果便易导致错误。
在一些古代哲学家的思维中,就经常看到这些割裂开来的对立,这显然在辩证法中难以成立。因为事物之间除了对立,还有统一,而且对立仅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同样,在一个人的思维里,如果把两种概念截然对立起来,就会产生神经症,这在我们遇到很多神经症患者时,已经可以从中得到验证。很多神经症患者正因为在自己的意识体系内,造成了这种绝对的割裂,结果,造成他们精神与思维分裂,从而丧失了思维能力。
尽管如此,在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希望把这个世界简单化,比如对与错对立,还有男与女、冷与热、轻与重、强与弱等都对立起来,这种固化思维曾长期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然而在科学里,它们并非是对立的事物,而是均为变量。或者形象地说,它们只是按照人们某种假定理想的程度,在一个刻度尺上所处的位置,而且,这些位置并非静止不变的,只要一定条件成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此可见,所有理论,一旦把两种事物截然对立起来,便不可避免地有了谬误。所以,认为梦中的思想与白天的思想截然对立,显然是不科学的。
除此以外,弗洛伊德还认为,性是梦的背景,梦都围绕性展开,并用性来对梦进行解析。这种解释的结果,只能将梦与人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分离开来,因为,性并非人们生活内容的全部。如果真如弗洛伊德所解释的那样的话,梦也就无法展现一个人的全部个性,甚至相当一部分个性,我们对梦研究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弗洛伊德自己后来也认为仅用性来解释梦的确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多漏洞,于是,他又补充说在梦里可以看到一种想死的潜意识欲望,因为人的死亡是一睡不醒,而做梦的人则是介于活人和死人之间。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的确有合理之处。
然而,弗洛伊德仅仅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刻地揭示出,人做梦,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必像清醒时那样严谨地论证,而是采取一种轻松的解决办法。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遇到困难时,选择了做梦,可以折射出这个人或许缺乏一些勇气,从而需要在梦中获得安慰。
不管怎么说,仅就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来说,无法使我们全面了解梦所反映出的一个人的全部个性。而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