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感的目标,他们可能会声称“我是拿破仑”或“我是中国皇帝”。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希望能够持续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甚至希望自己能够预知未来,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其实,在宗教教义中,只有神才会永生不死,只有他才能历经世代而永存。在此,我并不想探讨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尽管它们都是对生命的诠释,都是“意义”。不容回避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采取了这个意义,即成为神,变得神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的目标。
所以,一个人对于优越感的目标一旦确定,他所有的行动都会力争与这一目标一致。为实现其明确目标、这个人的所有习惯和行动都完全正确,无可非议。所有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所有酗酒者、罪犯、性变态者,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反映了与为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地位完全一致的行为。他们的行为本身无可指责。如果他是在追求这样的目标,他就完全应当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例如,一所学校里有一个男孩,他在全班最懒。有位老师问他:“你的功课怎么这么差?”他回答说:“如果我在班上最懒,你就会在我身上花很多时间。你从不注意好学生,因为他们从不捣蛋,功课又做得很好。”倘使他的目的是要引起注意控制老师,他是找到了这样做的最佳方法。想要改掉他的懒惰病只会无济于事:他需要懒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看来,他就是完全正确,假若他不这样做,那他就是个大笨蛋。
还有个男孩在家里很听话,但显得有点愚笨。他在学校是落后生,在家又不机灵。他有个大两岁的哥哥,哥哥与他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聪明活泼,但因为鲁莽,老惹麻烦。一天,有人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情愿像现在这样笨一点,也不愿像你那样粗鲁。”我们一旦认识到他是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表现得愚笨实在可视为明智之举了。因为他笨,对他的要求也就低。如果他犯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来看,他不显得愚笨才是傻瓜!
然而,直到今天,各种问题还都是通过对付病症而治疗的。这种现象不管是在医学上,还是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方法是予以彻底否定的。有一个小孩算术不行,或学校对他的评语不好,但如果我们只注意这些细枝末节,尽力想对此加以改善,那完全没有效果。也许他想让老师生气,甚至想使自己被开除来逃避整个学校。如果我们不许他运用某种方式,他会找到新方法来实现目标。可见,我们必须深入患者自身,将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找到他表现行为的内在动机。
还有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成年神经症患者,例如,假设一个人有偏头痛。要是这个人认为偏头痛对自己有用,或是自己需要的效果,那么这种头痛就会适时发作。通过头痛病,他可以避免去解决各种生活问题。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每当他被迫见识新人或做出决定时,头痛病就会发作。
同时,头痛还能帮助他控制下属、妻子或家庭成员。由此来看,我们怎么能期望他放弃这个好不容易发现的有效工具呢?实际上,从这个患者看来,这种痛苦不过是给自己进行了一笔聪明的投资罢了。
或许,有些大夫可以用药物治疗减轻他的病情,但是,如果他企图控制别人的目标不变,即使他最终放弃这种症状,那么,他还会再找一种症状来起类似的作用。这就好比,即使头痛病“治好”了,他可能还会患失眠症,或是另外某种新症状。只要目标不变,他便会始终患上一些病。
在我接触到的一些神经症患者中,有些神经症患者能以惊人的速度甩掉现有病症,并毫不迟疑地装出新病症来。他们可谓患神经症的高手,可以不断地扩充自己的戏目。这就好比,我在教室要来一把梯子,
其实,在宗教教义中,只有神才会永生不死,只有他才能历经世代而永存。在此,我并不想探讨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尽管它们都是对生命的诠释,都是“意义”。不容回避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采取了这个意义,即成为神,变得神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的目标。
所以,一个人对于优越感的目标一旦确定,他所有的行动都会力争与这一目标一致。为实现其明确目标、这个人的所有习惯和行动都完全正确,无可非议。所有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所有酗酒者、罪犯、性变态者,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反映了与为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地位完全一致的行为。他们的行为本身无可指责。如果他是在追求这样的目标,他就完全应当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例如,一所学校里有一个男孩,他在全班最懒。有位老师问他:“你的功课怎么这么差?”他回答说:“如果我在班上最懒,你就会在我身上花很多时间。你从不注意好学生,因为他们从不捣蛋,功课又做得很好。”倘使他的目的是要引起注意控制老师,他是找到了这样做的最佳方法。想要改掉他的懒惰病只会无济于事:他需要懒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看来,他就是完全正确,假若他不这样做,那他就是个大笨蛋。
还有个男孩在家里很听话,但显得有点愚笨。他在学校是落后生,在家又不机灵。他有个大两岁的哥哥,哥哥与他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聪明活泼,但因为鲁莽,老惹麻烦。一天,有人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情愿像现在这样笨一点,也不愿像你那样粗鲁。”我们一旦认识到他是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表现得愚笨实在可视为明智之举了。因为他笨,对他的要求也就低。如果他犯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来看,他不显得愚笨才是傻瓜!
然而,直到今天,各种问题还都是通过对付病症而治疗的。这种现象不管是在医学上,还是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方法是予以彻底否定的。有一个小孩算术不行,或学校对他的评语不好,但如果我们只注意这些细枝末节,尽力想对此加以改善,那完全没有效果。也许他想让老师生气,甚至想使自己被开除来逃避整个学校。如果我们不许他运用某种方式,他会找到新方法来实现目标。可见,我们必须深入患者自身,将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找到他表现行为的内在动机。
还有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成年神经症患者,例如,假设一个人有偏头痛。要是这个人认为偏头痛对自己有用,或是自己需要的效果,那么这种头痛就会适时发作。通过头痛病,他可以避免去解决各种生活问题。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每当他被迫见识新人或做出决定时,头痛病就会发作。
同时,头痛还能帮助他控制下属、妻子或家庭成员。由此来看,我们怎么能期望他放弃这个好不容易发现的有效工具呢?实际上,从这个患者看来,这种痛苦不过是给自己进行了一笔聪明的投资罢了。
或许,有些大夫可以用药物治疗减轻他的病情,但是,如果他企图控制别人的目标不变,即使他最终放弃这种症状,那么,他还会再找一种症状来起类似的作用。这就好比,即使头痛病“治好”了,他可能还会患失眠症,或是另外某种新症状。只要目标不变,他便会始终患上一些病。
在我接触到的一些神经症患者中,有些神经症患者能以惊人的速度甩掉现有病症,并毫不迟疑地装出新病症来。他们可谓患神经症的高手,可以不断地扩充自己的戏目。这就好比,我在教室要来一把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