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只会从中摄取有利于完成目标的营养。我们决不会被自己的经历限制,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假如我们过去有些经历,并单纯地以这些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必会受到一定误导。须知,意义不由境地所决定,我们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与选择。

  1.身体缺陷。

  童年时期如果遭遇某些身体缺陷,会使这些孩子对生活产生一系列错误意义,从而诱发此后的失败。对于这样的孩子,除非有亲密的人对他们进行开导,使他们的关注重心由自身转移到外界,包括对他人产生兴趣,才可以避免他们走向歧途。

  而且在日后的生活里,由于同龄人的怜悯、挖苦或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他们的自卑感会继续加深。这些环境都会使这些小孩变得孤僻内向,甚至觉得自己不可能对社会有用。他们还会觉得这个世界羞辱了自己,以至于对社会生起了冷漠之心。

  我想,在研究器官有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所面临的困难上,我是第一人。这门科学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发展方向却非我所愿。从一开始,我就在寻找各种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是寻求什么证据以归咎于遗传因素或身体条件。实际上,身体缺陷不会迫使一个人采取扭曲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我们常看到小孩克服自己的困难,并且同时发展了一种有用的异常才能。

  所以,个体心理学并不鼓吹缥缈的“天才”理论,而是坚信任何出类拔萃的人,都是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获得了成长。我们确实发现不少优秀的人曾经备受病痛折磨,甚至英年早逝。但他们的人格在与各种困难抗争中得到了升华。

  可见,我们绝不能仅以身体表征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灵会沿正途或歧途发展。然而,身体或内分泌有缺陷的儿童,其中的大部分没有得到正确规导,他们的困难也不被人了解,所以他们大多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在那些早期因身体缺陷而感到压力重重的儿童里面,会发现许多后来的失败者,这正是其原因之所在。

  2.娇纵无度。

  还有一种对生命进行错误诠释的情况,那就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从小受到娇惯,期望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甚至认为不需要努力与贡献,就可以受到重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旦发现自己不再是注意的焦点,就会惊慌失措、患得患失。

  他们在童年时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他们在世界上一旦受挫,就会求助于别人;要是未能获得必要的帮助,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欺骗了自己。

  被宠坏的儿童长大成人后,可能是我们的社会里最危险的群体。有的时候,他们声称是“好意”,会装得“惹人喜爱”,而目的却是为了获取机会控制他人。可在日常事务中,一旦要求他们像一般人那样相互合作时,他们就会撂挑子。

  还有的人做出的反抗更加公开大胆,比如说,他一旦失去习以为常的来自他人的谄媚和顺从,就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会觉得,整个社会都对自己充满敌意,所以他总是尽力报复别人。假若社会对他的生活方式显示敌意,他就会把这种敌意作为自己受到“虐待”的新证据。

  但是,无论被宠坏的孩子是公开反抗还是反叛,无论他们是以柔术驾驭别人还是以暴力进行报复,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世界的同一错误认识。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一马当先,要被大家认为是最重要之人,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只要他们继续赋予生命这样的意义,他们所采取的任何方法导致的结果,也都将是错误的。

  3.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