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婚姻为例,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伴侣,并希望使其生活得充足而惬意,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潜力与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假如我们不希望别人因为自己的进步而获益,其结果我们只会变得飞扬跋扈,而且郁闷不乐。
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证实。请回顾一下我们从祖先那儿得到的遗产,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使得我们生活日益惬意的,正是他们给人类生活所做的贡献。我们再看耕种过的土壤,还有公路和建筑物,以及传统和哲学、科学和艺术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经历的果实。也正是从这些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那里,我们获得了这些遗产,生活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那么,拒绝奉献与合作的人怎样了呢?这些人只会追问“生命给了我什么”,最后,他们的生命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痕迹。对于这样的人,即使在死去后,似乎连地球都在鄙视他们:“你们根本不配拥有生命。你们的目标和奋斗、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灵魂和心灵,通通没有未来可言。滚开吧!你们不受欢迎!死去吧!消失吧!”
还有些人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可言,所以,在他们有生的时间里,无聊地挥霍度日。当这些人离开世界后,我们会听到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你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用处,没有人需要你,早该走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
实际上,明白这个观点的人几乎比比皆是。他们深知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为此,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有宗教都关注于“拯救人类”这一问题,所以,在努力增强社会感这一伟大运动中,宗教做着一个最大的努力。
其实,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个体心理学,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这在人类认知发展上,确实为一大进步。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看到,要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就需要增加对他人的兴趣。
形成的童年经验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摸索“生命的意义”。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再往后到6岁时,小孩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态度,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行为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都以特定的生活风格来看待世界。
这种生活风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解释,并得出其中的意义。正是这些不同的解释,才导致了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不同反应。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童年时形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他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
我接下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童年期的不愉快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人也会对生命的意义得出截然相反的诠释。例如,当一个人的不愉快经历能对将来有些启发时,他才会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而且会想:“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幸处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
另一个具有类似经历的人会觉得:“生活太不公平!别的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如此对待我,我为何要善待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提起孩子时,总说:“我们小时候受尽了苦,也都熬过去了,他们怎么就不可以?”
还有一个人会觉得:“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得到原谅。”
这三种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解释都会见于其行为,除非他们改变这种解释,否则他们的行为绝不会改变。
这也正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分道扬镳的原因:经验绝非成败之因。我们不会受损于经历的冲击——即所谓的“创伤”�
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证实。请回顾一下我们从祖先那儿得到的遗产,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使得我们生活日益惬意的,正是他们给人类生活所做的贡献。我们再看耕种过的土壤,还有公路和建筑物,以及传统和哲学、科学和艺术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经历的果实。也正是从这些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那里,我们获得了这些遗产,生活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那么,拒绝奉献与合作的人怎样了呢?这些人只会追问“生命给了我什么”,最后,他们的生命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痕迹。对于这样的人,即使在死去后,似乎连地球都在鄙视他们:“你们根本不配拥有生命。你们的目标和奋斗、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灵魂和心灵,通通没有未来可言。滚开吧!你们不受欢迎!死去吧!消失吧!”
还有些人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可言,所以,在他们有生的时间里,无聊地挥霍度日。当这些人离开世界后,我们会听到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你在这个世界上毫无用处,没有人需要你,早该走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
实际上,明白这个观点的人几乎比比皆是。他们深知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为此,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有宗教都关注于“拯救人类”这一问题,所以,在努力增强社会感这一伟大运动中,宗教做着一个最大的努力。
其实,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如个体心理学,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这在人类认知发展上,确实为一大进步。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看到,要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就需要增加对他人的兴趣。
形成的童年经验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摸索“生命的意义”。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再往后到6岁时,小孩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态度,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行为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都以特定的生活风格来看待世界。
这种生活风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解释,并得出其中的意义。正是这些不同的解释,才导致了人们在现实面前的不同反应。我们由此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童年时形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他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
我接下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童年期的不愉快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人也会对生命的意义得出截然相反的诠释。例如,当一个人的不愉快经历能对将来有些启发时,他才会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而且会想:“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幸处境,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条件下成长。”
另一个具有类似经历的人会觉得:“生活太不公平!别的人总占便宜,这个世界如此对待我,我为何要善待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提起孩子时,总说:“我们小时候受尽了苦,也都熬过去了,他们怎么就不可以?”
还有一个人会觉得:“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得到原谅。”
这三种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解释都会见于其行为,除非他们改变这种解释,否则他们的行为绝不会改变。
这也正是个体心理学与决定论分道扬镳的原因:经验绝非成败之因。我们不会受损于经历的冲击——即所谓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