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辛苦
sp;距离通考。还有半年,整个书院的气氛也渐渐不同于过去。

  “不知道这次书院通考,咱们书院的学生能不能取得好成绩……”

  絮絮叨叨的,不是杨蕴秋,而是小皇帝和书院里另外俩先生。

  杨蕴秋自己无所谓,他也看过其他书院的考生做的文章,论功底,自家书院的学生们可能还差一点儿,但论思维灵活,这些考生们肯定有所不及。至少是一大部分是比不上的。

  他一派悠闲,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到像是丝毫不把所谓的通考放在心上,比起他,人家小皇帝反而更像书院的山长。

  这段时间。吴宓几乎有空儿就泡在书院里。

  大臣们以为他爱玩,虽说偶尔也说两句,表达一下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其实还是挺支持的。

  爱玩好啊,爱玩说明还没长大,自己执掌权柄的时间就能再长一点儿。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拿到手。肯放弃的人就很少见了,无论是聪明人还是庸人,一旦得到让人陶醉的权力,就都不乐意再失去。

  小皇帝年纪渐长,势必要取回他该得到的权柄。

  这毕竟还是个封建社会,不是什么民主社会。连民主的概念都不会有,这时候有人冒出来说,老百姓们该获得权力,他们说谁上位,谁才能上位。估计立时会被当个妖孽烧死了事。

  哪怕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们,也得承认,这个国家是小皇帝的,他才是真正该当家做主的人。

  但小皇帝掌权的时间再迟一点儿,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安排家里的情况,给子孙后代谋求更高的权势利益,又有什么不好?

  很多大臣,尤其是现在的顾命大臣,还是挺愿意哄着小皇帝四处玩玩,更孩子心性一点儿才好,至于他去书院,会不会招揽新的臣子,那其实无所谓。

  一来,只是个小书院,统共也没几人,又不是四大书院,二来,那些书院的年轻学生,想要成长到能给小皇帝当臂膀,还不知要花费几年,何必杞人忧天?

  于是,吴宓在书院里呆的时间,快要赶上在宫里的时间了,居然没什么人过于反对。

  学生们上课,他也老老实实地上课,不喊苦,也不喊累。

  一起吃饭,一起谈笑,不像君王和平民,和正经的同窗,同学,也无甚不同。

  吴宓才是真正认认真真和这些学生们接触过的,一点点看着他们从一块块儿顽石,被雕琢,被开光,变得光彩夺目,比珠玉还要出色。

  对于这座书院,吴宓也从一开始的利用心理,变得有些归属感。

  就如现代人对母校的感觉。

  他可以自己说自己的母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哪里都不行,但从别人口中说出这等话,他便要不舒服一阵子。

  如果母校能取得什么荣誉,能发展的更好,他也会与有荣焉。

  小皇帝的心态很好猜测,杨蕴秋便放任了些,也不多管,他不会在这个位面呆的时间太长,必然是要走的。

  但既然留下了一座书院,他就想善始善终,给他的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之后,他们究竟能够走多远,便不是 杨蕴秋能够去管的事情。

  通考,算得上是这个位面相当重要,比高考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差一点儿有限的重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