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九章威胁的暂时解除
飞艇了。王士珍向北京征询是否可以对有大英帝国标志的飞艇开火,理所当然的被我否决了。只要英国人不动,我们绝不开第一枪。

  而德国方面也在西线开始集结大批部队,并在英法宣布协防协议后的第三天,宣布了一项新的征兵法令,法令洋洋洒洒数千文,其实就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强制”,德意志帝国已经关闭了本国公民向外移民的大门,特别是适龄青年。

  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土耳其紧跟其后,他们也紧接着宣布了征兵法令,整个欧洲都在扩充着自己的部队。他们不会想到在几年之后,全欧洲的军人总数将达到现有数字的五倍以上。

  如果说以往的历次危机都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这一年,几乎整个欧洲都已经开始看见死神正在慢慢抽出他的镰刀。

  印度师在继续向北靠拢,距前锋部队报知,随着时间的推进,英国军官指挥下的印度师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入他们的视野,如果朝廷再不明确谕示的话,西进杜尚别的任务将十分难以完成,因为英俄毕竟还是盟国,如果英国要为俄国协防杜尚别的话,那么与英国人开战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于是进攻杜尚别的任务被暂时终止了,(其实应该叫布哈拉,为了阅读习惯问题,一下一律改称杜尚别。此例。)这是个新情况,在英国的反应烈度上,我似乎有些低估了英国对于印度安全的重视,而且,到了下半年的时候,随着西伯利亚蒙古移民问题的渐渐冷却,这个理由似乎也渐渐不能糊弄人了。

  所以,还是有必要让英国人见识一下实力了。

  1910年11月1日,王士珍麾下大军抵近到距杜尚别四百多公里的俄军弃守城市撒马尔罕,并以明电向北京请求进军命令,并同时明发给随军各报记者。在一个多礼拜的宣传攻势后,帝国陆军部尚书载洸获任新职——总理陆海军大臣。这个新设职位也就是洋人所说的武装部队总司令一职,所有的军事事务以后在形式上都将由他决定。

  随着新职位的增设,全国各部队也接获命令,各部队的称呼全部由军镇协标营连排伍改为军事旅团营连排班,团练,民兵改预备役称谓。(可以理解为我为了方便后面叙事,其实没必要改。)

  为了庆贺醇亲王载洸履新,并庆祝帝国陆军攻克撒马尔罕,北京在11月9日举行盛大阅兵,驻京近卫第二军和近卫军,加上在京的帝国陆军大学,近畿的保定陆军士官学校学员等三万余人参加了阅兵式,我和载洸俱是身着戎装,加配皇家绶带,骑着马,擎着指挥刀先后检阅了各军兵种,天上陆军航空队和飞艇部队也适时的飞过,配合地面上的各种轻重武器,精神焕发的军人,整个北京都陷入了狂热的气氛之中。

  在南方,陆军第二一九师和二二零师,二二一师等四个师加上广西省预备役部队总计七万五千人完成了长途奔袭演练,并进入了称藩的交趾国也就是越南北部东京大区的新独立藩国境内,与该国军队两万五千人合兵,统一由两广总督孚琦指挥,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年事已高的孚琦很快就要致仕,目前的指挥权实际是落在了以两个少壮派军官,受过皇帝特简的两个年轻高官——刚满三十岁的陆军第二一九师师长蔡锷和比他小一岁的陆军第二二零师师长唐继尧手中。

  而以陆军部尚书同知吴佩孚为首的皇家陆军代表团已经进入暹罗,暹罗王军已经初步同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十万人左右的部队交给吴佩孚将军指挥。

  在这些行动的激励下,中部的越南王室维新帝也进入了河内,开始展开与河内政府一直谈不拢的并国问题,当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避难。

  而在西南方向,帝国总参谋部西南司副司长蒋百里上校也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