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论道小锣山
��作用就是收敛万物,使万物得以成熟 ,正西为惊门,阴而旺而与阳气相战,故为惊门。到此一周,阴阳互变在每一处之状态,就说得非常清楚。这就是洛书与后天八卦所蕴含的大道理。
丁香兰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一句话来“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见山非山 见水非水 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
道长马上回应道“ 这句话之所以为精华,是告诉我们一种应世接物的方法,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这句话也是修道之人所奉行不悖的根本方法。其立论根据是“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点儿也没有人的智巧在其中。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做 , “无为先须有作” 。只有“循理而行”、“中规中矩”的“有作”,即合于天地大自然以及万事万物的规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 ”
道长捋了捋胡须,环视了一眼众人,见众人都听得入迷了,自己也越讲越有兴致,他接着又道“
第四处精华,我觉得在于“有无相生”的辨证法了。 道德经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如高下动静长短等相对概念。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还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里需要强调地是互相转化的观念。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地互根,阴阳互变。 祸福及其他任何事情,都并非是一定不变,也都是互相转化的。
温婉婷听到这里,补了一句”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道长接着说道“掌握了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有无相生之方法,则应世接物,自可优刃有余。”
“道德一经,原是四通八达,修身在此,治世在此,推之天下万事万物,亦无有出此范围者。合道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动静语默,皆合于理。 心中有所本,则自不会被外物所役。 不为外物役,则自得其乐矣。”
赵震南解说道“与世无求品自高 ”
道长点头微笑道“等而下之地说,就是幸福的人生了。”
道长停顿了一下,又讲道“我觉得,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把握,则与道德一经,庶几无惑矣。 当然,仅仅从理论上明白了“道”,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要“修证”。 所谓修证,就是体道、合道。 而要想体道、合道,只有清静无为才可以做到。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欧阳雅晴道“大学里说 知之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就是这个意思 。”
道长又对众人接着讲道“所以道德经中反复重申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欧阳姑娘可以举一反三了。 因为只有“无为”才可以体于道、合于道。
欧阳雅晴道这就是儒释道三教中的异中之同
圣阳道长鼓励地说道“所见极是,高明 。” 老子与庄子,都主张“绝圣弃智” ,其所真正反对的“智” ,我觉得应该是人的各种私心私欲 。是佛家所说“贪嗔痴”的“贪欲” ,并不是要人们都成为无知无识的“傻子”。
道长看了一下众人又道“庄子认为,有机事必有机心 。有机事必有机心吗 我看不一定 。”
赵震南道“我觉得是先有而后能弃之 ,才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道境 。就象过河需要�
丁香兰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一句话来“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见山非山 见水非水 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
道长马上回应道“ 这句话之所以为精华,是告诉我们一种应世接物的方法,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这句话也是修道之人所奉行不悖的根本方法。其立论根据是“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一点儿也没有人的智巧在其中。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做 , “无为先须有作” 。只有“循理而行”、“中规中矩”的“有作”,即合于天地大自然以及万事万物的规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 ”
道长捋了捋胡须,环视了一眼众人,见众人都听得入迷了,自己也越讲越有兴致,他接着又道“
第四处精华,我觉得在于“有无相生”的辨证法了。 道德经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如高下动静长短等相对概念。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还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里需要强调地是互相转化的观念。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地互根,阴阳互变。 祸福及其他任何事情,都并非是一定不变,也都是互相转化的。
温婉婷听到这里,补了一句”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道长接着说道“掌握了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有无相生之方法,则应世接物,自可优刃有余。”
“道德一经,原是四通八达,修身在此,治世在此,推之天下万事万物,亦无有出此范围者。合道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动静语默,皆合于理。 心中有所本,则自不会被外物所役。 不为外物役,则自得其乐矣。”
赵震南解说道“与世无求品自高 ”
道长点头微笑道“等而下之地说,就是幸福的人生了。”
道长停顿了一下,又讲道“我觉得,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把握,则与道德一经,庶几无惑矣。 当然,仅仅从理论上明白了“道”,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要“修证”。 所谓修证,就是体道、合道。 而要想体道、合道,只有清静无为才可以做到。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欧阳雅晴道“大学里说 知之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就是这个意思 。”
道长又对众人接着讲道“所以道德经中反复重申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欧阳姑娘可以举一反三了。 因为只有“无为”才可以体于道、合于道。
欧阳雅晴道这就是儒释道三教中的异中之同
圣阳道长鼓励地说道“所见极是,高明 。” 老子与庄子,都主张“绝圣弃智” ,其所真正反对的“智” ,我觉得应该是人的各种私心私欲 。是佛家所说“贪嗔痴”的“贪欲” ,并不是要人们都成为无知无识的“傻子”。
道长看了一下众人又道“庄子认为,有机事必有机心 。有机事必有机心吗 我看不一定 。”
赵震南道“我觉得是先有而后能弃之 ,才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道境 。就象过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