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大唐天下 (大结局)
�,在贺兰敏之当了皇帝后,全国境内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官办的学堂,适龄儿童可以免费入学成为可能。
只不过每个县一所官办学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所需,还需要进一步扩建,教师的数量也必须要增加,其他配套设施比如书本等缺少也是个难题,印刷技术的改进,降低书本的成本是必须要做到的,只不过一切都要时间来解决。
贺兰敏之相信,教育方面的事可以很好地解决,只要朝廷足够重视。
当了皇帝,等于给贺兰敏之创造了一片可以让他完全施展拳脚的天空,他精力充沛,每天都勤于朝事,当了皇帝后几乎没有偷懒的时候。手下的大臣们受他的影响,也没有人敢马虎懈怠的。上行下效,州县一级的官吏也都兢兢业业地做事,不敢偷懒不理事,怕被参骇。
除了勤于朝事外,贺兰敏之的爱好也挺多,当然慢慢开始庞大的后宫也是要照顾好的,这是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要是因朝事荒废了房事,那也是一种罪过——
在贺兰敏之即位为皇五年后,他依照自己当年许下的诺言,还政于李唐,拥立李显的“儿子”李重俊为皇帝,并复国号为“唐”!
大唐的旗号再次在神州大地上飞扬,这让许多念念不忘李唐的大臣来说,是一剂非常好的安慰剂。不过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并无多大的区别,他们一直把天下当作大唐的,即使朝廷将国号改为“周”,他们依然以大唐子民自居,因为国号的更改并没很深地波及到他们,复唐后,也同样没影响到他们,对于百姓们来说,生活富足才是最重要的,当皇帝的能让他们过上好曰子,他们就欢欣鼓舞,热烈拥护。
退位不当皇帝,还政与李氏子弟,这是贺兰敏之要做出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他不当皇帝了,诸多的改革措施才能很好地实行。
贺兰敏之的几个成年儿子,也开始慢慢初涉政治,长子贺兰琬已经入中书省任职,在任职的时间内,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智慧。这是贺兰敏之教育之功,他希望他的儿子们都能有所作为,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管教,亲自主领他们的教育,并让他们知道为何他不立太子。
起初时候,贺兰琬等人对自己的父亲不立太子还是不太理解的,在明白贺兰敏之的最终打算后,依然不理解,不赞同,直到几年后,在贺兰敏之的慢慢解释和影响下,他们才逐渐接受下来,并在贺兰敏之御任皇帝后,才完全清楚父亲为何要这样做。
在儿子们接受了他的决定后,贺兰敏之才正式宣布退位,并进行政治改革。他是担心儿子们和不知道起初身世的李重俊争帝位,因此直到把儿子们都教育好了,至少表面上教育好了,才开始实施政治改革。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后,贺兰敏之也相信儿子们不会再去渴望皇位了。
贺兰敏之将皇位让与已经确信是他自己的儿子李重俊后,并没离开朝堂,而是出任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自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后,此职位空缺了多年,没有人敢再次担任此职。贺兰敏之这个御任的皇帝,当这个职务当然没有什么够不够格,敢不敢的顾虑!
韦氏在李重俊即位为皇前,因病而亡,才不到十岁的李重俊并不知晓任何事,朝事依然由贺兰敏之所领的宰相集团处断,皇权可以说被彻底架空。贺兰敏之正是希望通过他和他后代人的努力,将政治改革进行到底。贺兰敏之深知,皇帝的英明可以让天下大兴,要是皇帝昏庸,或者前面英明后面昏庸,就如历史上的李隆基一样,那就是国家的灾难。
贺兰敏之在退位后,改组朝政,建立了初始的内阁制度,也即政事堂制度的扩大化,以尚书令为政事堂首辅,主掌朝事,政事堂众宰相相辅,决断天下
只不过每个县一所官办学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所需,还需要进一步扩建,教师的数量也必须要增加,其他配套设施比如书本等缺少也是个难题,印刷技术的改进,降低书本的成本是必须要做到的,只不过一切都要时间来解决。
贺兰敏之相信,教育方面的事可以很好地解决,只要朝廷足够重视。
当了皇帝,等于给贺兰敏之创造了一片可以让他完全施展拳脚的天空,他精力充沛,每天都勤于朝事,当了皇帝后几乎没有偷懒的时候。手下的大臣们受他的影响,也没有人敢马虎懈怠的。上行下效,州县一级的官吏也都兢兢业业地做事,不敢偷懒不理事,怕被参骇。
除了勤于朝事外,贺兰敏之的爱好也挺多,当然慢慢开始庞大的后宫也是要照顾好的,这是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要是因朝事荒废了房事,那也是一种罪过——
在贺兰敏之即位为皇五年后,他依照自己当年许下的诺言,还政于李唐,拥立李显的“儿子”李重俊为皇帝,并复国号为“唐”!
大唐的旗号再次在神州大地上飞扬,这让许多念念不忘李唐的大臣来说,是一剂非常好的安慰剂。不过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并无多大的区别,他们一直把天下当作大唐的,即使朝廷将国号改为“周”,他们依然以大唐子民自居,因为国号的更改并没很深地波及到他们,复唐后,也同样没影响到他们,对于百姓们来说,生活富足才是最重要的,当皇帝的能让他们过上好曰子,他们就欢欣鼓舞,热烈拥护。
退位不当皇帝,还政与李氏子弟,这是贺兰敏之要做出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他不当皇帝了,诸多的改革措施才能很好地实行。
贺兰敏之的几个成年儿子,也开始慢慢初涉政治,长子贺兰琬已经入中书省任职,在任职的时间内,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智慧。这是贺兰敏之教育之功,他希望他的儿子们都能有所作为,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管教,亲自主领他们的教育,并让他们知道为何他不立太子。
起初时候,贺兰琬等人对自己的父亲不立太子还是不太理解的,在明白贺兰敏之的最终打算后,依然不理解,不赞同,直到几年后,在贺兰敏之的慢慢解释和影响下,他们才逐渐接受下来,并在贺兰敏之御任皇帝后,才完全清楚父亲为何要这样做。
在儿子们接受了他的决定后,贺兰敏之才正式宣布退位,并进行政治改革。他是担心儿子们和不知道起初身世的李重俊争帝位,因此直到把儿子们都教育好了,至少表面上教育好了,才开始实施政治改革。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后,贺兰敏之也相信儿子们不会再去渴望皇位了。
贺兰敏之将皇位让与已经确信是他自己的儿子李重俊后,并没离开朝堂,而是出任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自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后,此职位空缺了多年,没有人敢再次担任此职。贺兰敏之这个御任的皇帝,当这个职务当然没有什么够不够格,敢不敢的顾虑!
韦氏在李重俊即位为皇前,因病而亡,才不到十岁的李重俊并不知晓任何事,朝事依然由贺兰敏之所领的宰相集团处断,皇权可以说被彻底架空。贺兰敏之正是希望通过他和他后代人的努力,将政治改革进行到底。贺兰敏之深知,皇帝的英明可以让天下大兴,要是皇帝昏庸,或者前面英明后面昏庸,就如历史上的李隆基一样,那就是国家的灾难。
贺兰敏之在退位后,改组朝政,建立了初始的内阁制度,也即政事堂制度的扩大化,以尚书令为政事堂首辅,主掌朝事,政事堂众宰相相辅,决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