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之谜
�(河南安阳),桓齮将。也就是说秦军控制上党以后,早就把战线向东北、东南推至太行山西麓及邯郸附近,很可能已经北上切断了晋北东至太行山的通道。

  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秦军一定是牢固控制了上党,然后再向北、向东发展。

  如此,秦军怎么能一再去攻打自己早已控制的平阳(山西临汾一带)呢?

  结论是:此“平阳”一定非彼“平阳”,也就是说,扈辄败亡之地一定不是现在的山西临汾!!!

  那么,平阳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注意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段话中,连续两次使用了“攻”平阳,一次“定”平阳、武城,说明秦军猛烈攻击平阳三次才最终得手,这赵国的平阳之守备,简直可称是“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了!

  “平阳”顾名思义:“平”是指土地平整,“阳”是指在河水北面或山脉南麓或向阳的缓坡上(山南水北谓之阳)。例如如此说来,符合这种条件的地方,数不胜数!

  秦国都城又在渭河北部,又在群山之南,所以叫做咸阳。“咸阳”就是“都是阳”的意思。所以,后人有人说秦国都城“全阳”,太强了,所以秦国灭六国。但阴阳不平衡,咸阳北部群山高度也不如南部的秦岭高,靠山不牢固,统一后若是搬迁到一个全阴的地方,即渭河以南或者搬迁到一个名字叫“阴盛”的地方就好了!

  这当然是笑谈!不过实际情况是,秦国也确实把大量的工程项目和殿宇建设到了渭河以南,包括信宫、上林苑、华阳宫、甚至六国城、阿房宫等等,是不是获得了高人指点就不知道了!

  渭水南部的咸阳新城也重点开发了,秦国却照样早早灭亡了,“这些风水”也没有起到作用。难道咸阳的名字也要改了,叫做“咸阴”为好?--无稽之谈!

  古代也有重名的地方,例如“河间”顾名思义,一定是指在两河之间,但是指那两条河呢?

  据考证,秦、汉时,所谓河间通外大道就有七八条,但说是走河间路,非走错了不可。“平阳”之地是不是也如此呢?

  这个《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分析:

  秦始皇在第一次趁燕赵交战、出兵攻打赵国的时候,很可能采取了两手策略。南路秦军威胁赵国邯郸,吸引赵**队向南调动、脱离北方与燕国交兵的战场。而北路秦军很可能是从太原出发,通过井陉关、跨越太行山攻入了今日河北境内。但秦军一定不会有大的发展,因为入关后,向北不远就是燕赵的阳城(河北唐县)战场。既然秦国对外宣称是“仗义出兵”救燕国,就不能抢夺燕国的地盘吧?!不过,赵国的地盘一定是抢了一些,设立了几个关外的据点,而其中不包括“平阳”这个难啃的骨头。

  当时,秦军很可能是试图控制太行山东麓的井陉、行唐、曲阳、灵寿、唐县、阜平一带,以巩固太行山西面的晋地,然后向东发展,横扫赵国防守空虚的北方,即再经今日衡水、河间地域,东至今日山东德州附近的武城。秦军不一定逢城必拔,目的还是在于骚扰赵国北方,进一步切断燕赵的联系,并企图吸引南方的赵国邯郸守军出援。

  那么,这个平阳很可能就在今日河北境内,距离太行山通道不远处!

  若果真如此,赵将扈辄失败的地方,很可能就限定在滹沱河或再向北远一些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