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7亿和第二春[重生] 第47节
�两种,橘红糕桔白糕没有现成橘皮,用山楂糕代替,也算差强人意。

  杜莹莹挨个尝尝,新做的点心口感不会差,味道有甜有淡,馅料也不相同,赵师傅就矜持多了,只打量,掰开看看。

  吴老板笑呵呵的,“杜总啊,您也看见了,这点心材料不贵,重点在手工活,做起来一个个的太费劲,占人手。如果您找我做,两盒32块,熟人价,不能再低了。”

  糕点食材成本很低,得加上人工税费杂费,未来的营销费用才是大头。

  她想了想,“按照您估计,每天能做多少盒?”

  吴老板是计算过的,“800盒,我的人不能光做这个,还得给店里供货呢。”

  他人手宽裕,每个工人只做一种,或者分别负责不同的流程,可比赵师傅5个人效率高得多得多。

  800盒。

  “行啊!”杜莹莹笑了,伸手和他相握,“价格的话,我们定的多,肯定有优惠吧?”

  吴老板答应了,一副漫天要价着地还钱的意思。

  杜莹莹又问了些厂房租金、附近地价的问题,就和吴老板告别,和赵师傅离开了。

  回来的路上,赵师傅说,“小七”的父亲是他师弟,分配在不同的单位,他自己的厂子倒闭,小七父亲工厂也式微,被承包、改制,吴老板的父亲接手,又传给儿子。

  “糕点不好做。”赵师傅最后说,看着她摇摇头,“年轻人不感兴趣,等老一辈死光了,就完了。”

  杜莹莹握着方向盘,信心十足地安慰,“怎么会?爱吃的人很多,电商一起来,慢慢就火了。”

  回到店里,她接连去三家糕点厂/档口考察,周五见到孟卓然,客人还没走,就站在吧台里向他讲起来:

  “三家店里,第一家报价最贵,第二家居中,昌盛祥最低。”杜莹莹指着三张写满字迹、图表的纸,“第一家规模最大,200多人,老板开宾利,像个土大款,不光做糕点,还在做面包、蛋糕和饼干,3条生产线,除了零售,还在超市批发;第二家100来人,老板懂糕点,有三间零售,给7、8家中餐厅供货;第三家昌盛祥,不到30人,地方最小,有两个店面。”

  孟卓然心不在焉地“嗯”,上下打量她,喉结不由自主滚动:薄荷绿薄毛衣配白裙子,银色海豚毛衣链,高筒靴子,黑发用小红花头花梳着(茵茵今天也戴了),裸色唇膏,初春还没到,整个人清清爽爽。

  整整一周,两人加班的加班,看店的看店,到了周末,各自把孩子送走,才有了约会的感觉。

  “味道的话,我都尝过,大同小异,不管定哪家,都要赵师傅把做法和配方定下来。”她用笔杆点点本子,“只要保证原料,这一点并不难”

  孟卓然继续“嗯”。

  她说,“淘宝店正在申请,以前那个是卖桌游的,现在重新弄了一个,只要走完流程,就可以上架卖货了。我想了又想,昨天给三个老板打电话,如果你不反对,我想定昌盛祥。”

  孟卓然抬起眼睛,“嗯?”

  “第一,这家店小虽小,有两家实体店铺,开了30年,起码的水准和规范是有的,厂里都是老员工,采购是吴老板表弟,糕点主厨小七是赵师傅的晚辈,不会因为一袋面粉、一箱水果砸自己招牌。吴老板很少接触网络,也没打算网销,如果我的斗鱼糕做起来,他能实打实挣到钱,能扩张,能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