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共谋良策,谁要停收农民的产品我就撤谁的职
��健:他原来住在台子上,一年四季夜里把猪娘放出去吃谷。

  陈福初:曾宪贵家庭成员各有收入,他本人收入2170元;他堂客赵兰芬收入1530元;儿子曾佳乐,20岁,高中毕业,种田,兼喂猪,收入1092元;女儿曾嫦娥,22岁,高中毕业,除开自费学徒花销,收入300元;儿子曾庆爱,17岁,高中生,收入100元;女儿曾美娥,14岁,假期中卖菜、摆书,收入30元,人平纯收入778元。全家总收入6722元。他打算明年现有各项保持原状外,重点搞三项,养蜂、养猪、经销店。蜂子在家养,不出去,主要繁殖蜂子出售,再搞蜂王浆。

  张宪玉:黄泥湖大队社员张学武,66岁,用篾豪儿捉水鱼是一把好手。过去只爱打牌,如今给他屁眼里扎粒黄豆,要他承包了10亩渔湖,半夜时起来都去看鱼。

  周立民:就是要这样干。说着,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走到张宪玉面前,对他说:支部书记要做致富的带头人。接着,不停地扳着手指头,边走边说:现在,还有的人硬懒搞得,连偷都懒偷得。啊!嗯!对于不同的对象,我们怎么做工作。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路子。我们就按照现在这个路子来走,社会化、专业化的路子,明确方向,做大量的工作。把技术普查的眼光放开点。不能光依靠上面给技术,大量的技术还在本乡本土。像张学武,他晓得搞鱼,知鱼性。能者为师,总结经验,传授技术。也还可以请点读了洋学堂的来传授下得。像我们调查的西竹山公社银水大队冯宪义,他最会养鱼,雇请了一个最肯劳动的人,两人联合,互相学习了技术。可以搞合伙,要加快点技术学习。昨天到双家障大队了解到,养鱼割草,花那么大的精力,割草割到牛角尖,割到蒋家嘴,那头用船拖,这头用拖拉机接。这划得来呀!要是在1958年,这种拼命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现在就要学会经营。像袁桂兰,一个人养10头猪,1头猪娘。说到这里,周立民给自己茶杯里续满开水,端在手上,接着说:养猪为养鱼,花力气小,收入大得多。这就叫会经营。就按照这些典型户的路子走。这些典型户的路子也不一样,各有特色。所以,我们要做工作。本身的条件,自然的条件,都不一样。有的技术差一点,有的劳力差一点,这些条件不同的差别,如何改变,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赵紫阳总理讲的,会经营的与会劳动的结合,就有了优势。

  黄子健:现在都要田,劳动力没得出路嘛!

  周显明:有这种情况,我分了几亩田,我去搞副业,把田交给你,你给我完成上交任务以外,还给我几百斤粮食。这就怕成为包头的形成。

  周立民:也不要紧,不要干涉,等他们搞一段再看。我们现在走的路子是正的,走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可以克服的。

  汪万昌:现在的问题是,不能齐步走,不能一律化。根据不同情况,由他们自己走。

  张宪玉:想富,没得本事富,富不起来。田土还是会摸,没得其他的门路。认识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我们大队社员何全明,两口子,一个小伢儿,搞4亩8分田,没得副业搞,没得事了,就一部单车,前头坐伢儿,后头坐堂客,出去玩几天。今年他跟我讲,明年多种亩把两亩田。他今年养猪,劲头还是蛮大,花150元修了猪栏,可因为不懂技术,养的猪全都得病死了。我们大队而今有18个养猪专业户,其中三户没得技术,何全明、朱雨水、王裁缝。朱雨水养的4头猪死得只落一头。王裁缝养5头猪死得只落一头。王裁缝做衣是好脑,几个大队的人都请他,就是不晓得插田。别个晒田,他进水;别个治虫,他没有管起。几耶儿一搞就打架。不会富,还有的是不敢富,像社员周梅甫,俺给他家里的人一个一个规划安排,堂客养猪,大伢儿做打船木匠,二伢儿插田,他本人使麻罩搞鱼,硬像线线穿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