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唐记面馆,吃相惹嫌?
��会吝啬打点城门官,所以当一次次的“打点费”到手,这些城门官们也是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情,你帮我,我帮我,大家一起赚钱,虽然有时候免不了会钻营一些大明律的漏洞,但谁会真正计较这些呢?

  韩旭跟着大伯径直走向了城门口处位于中间最宽敞的那条进城通道,大伯今天打扮的十分精神,戴着四方平顶巾,穿着一身蓝灰相间的生员襕衫,脚下蹬着一双黑色步履,颌下一绺长须随着身形拂动,挂着一幅清冷傲人的读书人面孔,隐隐有一股无言的儒雅气质。

  至于韩旭,拾掇也非常齐整,一身灰褐色的稚童布衫,脸上洋溢着笑眯眯的笑容,看上去也非常的灵动与可爱。

  两人刚走到城门口处时,就被一名城门小队官给神色恭谨的拦了下来,至于眼前这名小队官为什么会露出恭谨的神色,其实也不难理解。

  自打英宗皇帝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就逐渐形成了“文贵武贱”奇葩社会形态,而文人以科举取士为正途,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各自有各自不同的阶级待遇,而生员襕衫,就是有秀才功名的秀才相公才能穿的,其他人,则根本没有资格穿。

  换句话说,其实这就是一种特权,一种作为人上人的高贵权利,而这种权利,足以让一名小小的城门队官畏惧与敬畏。

  当大伯从怀中掏出他的生员证明后,就在城门官面色恭敬的恭维中,在左右两排队伍人群满是羡慕的目光中,大伯昂挺胸,嘴角挂着一抹不屑的嘲笑,在此刻,神情孤傲如天鹅,拉着韩旭的小手一步一摇的走进了江宁县城。

  至于大伯嘴角为什么会挂着一抹不屑的嘲笑,韩旭心里也清楚的很,那是因为大伯有秀才功名,而明朝的读书人有一种病态的高傲感,他们除了自己人,也就是读书人之外,根本瞧不起社会上的任何人,而这些人包括了武将,商人,农民商人,工匠杂役,青楼妓子,甚至是……北京紫禁城里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老爷。

  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在读书人的眼里,他们就是出自淤泥的白莲花,天生就是属于清贵的物种。

  老实说,这种病态的傲娇,在韩旭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欠抽的表现,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大伯;熟知历史走向的他,心里非常清楚,大明朝其实就是被这种人给误了国,一群只会夸夸奇谈的嘴上君子,实际上根本不能造福百姓。

  “若我有一天能高中皇榜,定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畸形的意识/形态。”韩旭抬头瞧着大伯脸上的孤傲神态,暗暗在心里感概道。

  进入县城,韩旭被大伯拉着小手走在街上,没过多久,就来到了西街一家熟悉的唐记面馆。

  这是一家百年老字号,父传子,子传孙,手艺一代代传承,据面馆老板老唐说,他们家的这家面馆,在洪武爷的那会儿就已经存在了,在店里吃过面的达官贵人,不乏其数,光是店里墙壁上留下字号的皇榜进士就有七八个人,实是一家文昌面馆。

  韩旭伯侄来到面馆门前,韩旭踮着脚尖往面馆里面探了探头,现吃面的顾客只有十几个人,还空着两张桌子,顿时露出了一抹喜色。

  “唐师傅,来两碗羊汤面,其中一碗不要姜蒜。”喊话的是韩旭,大伯他老人家清贵的很,根本不屑与老唐这种满身羊腥味的面馆老板说话,尽管他一年也吃不到几回羊肉。

  “唉,晓得了。”唐记面馆的大门外面,支着一架黑铁大锅,锅里的羊骨羊肉咕嘟咕嘟不停的翻滚着,各种秘制调料熬出来的香浓老汤,飘起了一团团夹杂着浓浓香味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