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雪上加霜
动,当面也没法开口阻挡张绣的第一步计划。

  然后就是按第一步计划对普通将士展开心理攻势。这些人尤其是基层士卒军官大多是出身寒门和农家,什么都不用说,只需让他们转几圈就可以赢得他们的支持。

  在军队提高了支持度,张绣的决心就已经显露无遗了。这下诸如杨弘这些人就得好好掂量一下了,张绣此时再以雷霆之势召集所有文武,将计划经济向所有人宣布!

  同时陈说利害,用某些特殊利益争取这些人所代表的一部分世族支持。比如,在计划经济进行全面实施的时候,有某些家族虽然配合,但却被人翻出了昔日欺男霸女强占良田的陈年老账一棍子彻底打死!而某些家族却在之后得到了被处决家族的田产宅屋!

  既然无法得到所有世家大族的支持,不如分化拉拢一部分开明士绅,打击另一部分顽固派。以此一方面可以贯彻执行计划经济,至少可以避免淮南出现一石粮食卖一万钱的经济危机与混乱;另一方面也是巩固张绣根基之举,削掉那些不听话看不清情势的世家。

  一番手段下来,张绣之名,彻底响遍整个淮南之地。或有妇孺扑地泪流以示感恩戴德,或有那些被处以贬为庶民、发配充军等等不同等级罪名之人的背后咒骂。

  同时,张绣在淮南拿世家大族大开杀戒“劫富济贫”的“英雄事迹”传遍了整个天下,而且越传越离谱。

  开始先在中原传播,倒是和事实没有太大出入。只是传到了荆州、河北、江东这些地区,就演变成了“根基薄弱的张绣主政淮南,将所有世族统统杀尽,而培育自己的亲信为新晋贵族”的版本。到了雍凉巴蜀之地更是传的更离谱:“张绣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有征战中原的资本,将淮南的所有世家大族的钱粮夺为己用,甚至杀平民取其肉供养军队食用”。

  总之就一句话,张绣在天下的风评迅速转向不利,就算先前有勤王师灭叛逆的义举,民间的舆论却是转向了不利的一面。

  这也好解释,民间舆论此时早已被各地世家大族掌控。而我们古代朴实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此时却是只相信自家村里族长说的话。那有什么所谓雪亮的眼睛,只有那一双面对氏族族长极为信赖敬服的眼神。

  也许,只有淮南一地确确实实落到好处的饥民懂得感恩张绣吧。

  这也怪张绣,本来他完全可以不用对世家举起屠刀而坐视过去。因为他已经做到了这个时代所有诸侯能做到的极限:鼓励种地、大举屯田、调运粮食,甚至还曾低声下气去问邻居曹操、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借粮。但各家都有自己的算盘,只是回赠了一些象征性的粮食。倒是只有刘繇任命的豫章太守华韵主动送来了郡里一半的粮食接济张绣。

  不管怎样,艰难的算是熬了过去。淮南像历史上饿殍遍地的现象终于不复出现。这也要谢那些世家大族,被克扣私吞的袁术仓库粮草,绝大部分其实都进了他们的腰包。加上他们数十年上百年的积蕴,再有用现钱去四周收购粮食。阎象等人算过一笔账,这些刚好可以挺过今年后半年愈演愈烈的旱灾,支撑到明年春种。

  当然前提是张绣这半年多不再对外动兵,消耗额外的粮草。

  毕竟古时候出征打仗,要是动用十万军队,就得至少再征调十万民夫负责押运粮草,而且路途越长所用民夫越多!而这些被临时征调也得吃饭,加上路途损失的粮草,至少得有这十万人平时损耗粮草的五倍之多。

  几百年前孙膑就算过,出征将士所食用之粮,只有实际动用的粮食的二十分之一。当然随着时代进步,道路不复春秋战国那样都是土路,现在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