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小饭馆
�,你是买咱这个馒头,还是去买镇上白面的馒头?”

  “当然买三和面的这个。”连守信想也不想地道。

  连守信、张氏、连枝儿、五郎和小七都很喜欢这种馒头。而来做工的绝大多数人,家境应该和他们差不多,只要价钱合适,他们会花钱买的。

  “我看这个行。”一家人商量了一会,就定下来卖三和面的馒头。

  “光有馒头可不行,还得有汤。”连蔓儿道。

  那些自带干粮的人,无法自带热水,所以才会去土地庙讨水喝。因此他们的早点铺子要卖热汤。

  “就用大骨头熬萝卜,要不就是大骨头熬酸菜。”连蔓儿将早就想好的主意说了出来。其实她在和小坛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开个卖汤粥的铺子,给那些自带干粮的人提供热汤、热粥。

  开早点铺子的想法,是后来慢慢成熟起来的。既然要卖汤粥,何不索性连主食一起卖那。

  “我是这么想的,这汤咱卖的便宜点,就是不买咱家的馒头,光买汤,咱也卖给他。”连蔓儿道,这样可以慢慢地将客人引,带动店里的生意。

  “咱蔓儿这脑子真好使,就这么办。”连守信高兴地道。

  “那咱这馒头和汤,都打算卖多少钱?”张氏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连家做的三和面馒头,比例是三比一,既三份的黍米面和杂豆面,兑上一份的白面。在镇上的粮店里,白面要八文钱一斤,黍米面和杂豆面相对比较便宜,也要四文钱一斤。三斤黍米面/杂豆面,加上一斤白面,成本是二十文钱,这合起来是四斤面。

  按张氏的说法,四斤面起码能够蒸出大约六斤半的馒头来。馒头也按张氏的做法,二两一个,每个馒头卖一文钱,那么四斤面大约可以赚十三文钱。

  至于汤,一根大骨,一根白萝卜,就可以熬一大锅的汤。大骨头可以反复熬煮,用大海碗盛汤,每一碗也只卖一文钱。这样一锅汤卖下来,去除大骨、萝卜和柴禾的成本,也能有十几文钱的赚头。

  大骨酸菜汤也是一样的。

  “每天再卖一锅稀饭,也是一文钱一碗。”连蔓儿算了算又道。一文钱一碗的稀饭,其实就是卖一个热乎劲和水份,将成本计算好,一锅也能赚十文钱。

  连蔓儿心里感叹,这么几文钱、几文钱的赚,和暴利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小生意不好做啊。他们这是靠勤劳吃饭、赚钱。

  一家人头挨着头,核计了半天。蒸馒头、煮汤和稀饭这些活计,都是他们每天做惯了的,开这个早点铺子,他们能做的来,利润他们也能接受,不,应该说是欢喜。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爹、娘,我还有件事。”连蔓儿想了想,又开口道。。

  “还有啥事,说吧。”张氏道。

  “除了三和面的馒头和汤粥,咱每天再卖一笼屉包子咋样?”连蔓儿道。

  “卖包子?”

  “娘,你还记得不,秋天那时候,姥姥和姥爷来看咱,都夸咱家的包子好吃。娘,你不也说,比镇上陈记的肉丸包子还好吃。”连蔓儿道。

  “我记的。”张氏点头,“蔓儿,你是说,咱做那个灌汤包卖?”

  “对。”连蔓儿点头,灌汤包这个词,是她说给张氏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