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那一夜(上)
�议,1896年正式建立中华帝国,从此国力更是一日千里。为了应对东方新崛起的大国,保住西伯利亚和远东领地,俄国不惜以西伯利亚的森林和矿产为抵押,从德法等国进一步争取了巨额贷款,加紧完善西伯利亚铁路,并修建了到塔什干的中亚铁路,大力扩充军事工业,疯狂造舰扩军。

  至于甲午战后的日本,明里说是政府在幕府遗民的协助下挖掘到了当年幕府倒台前秘密埋藏在赤城山的巨额黄金,此外还得到了德国资本的贷款和投资支持,但根据帝国方面的情报,实际上恐怕还有英国人暗中的资金和物资援助。

  为了稳定政权,日本朝野有意渲染中国扩张论,煽动民间的仇华情绪,把日本的苦难一股脑地归结在中国身上。另一方面,日本也采取了高压政策,加税加捐,大规模扩建军工,扩军备战。

  郑宇对日本的情况倒并不吃惊。他看过一部叫穿越甲午之蝴蝶效应的穿文,记得里面有这个赤城山藏金的情节,当时也百度过,确实有这么回事,只是后世一直没有找到罢了。

  日本的崛起,深知该国民族性的郑宇也没有太多吃惊。一个从一片废墟之中,短短二十年就崛起为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民族,又怎能因为一次远征失败就会一蹶不振?

  至于英国人……那是玩平衡的老手了,谁弱了就拉谁一把,谁强了就踩谁一头,总之玩了几百年的熟练工种,倒也没奇怪。英国在远东的权益,由于远离本土,历来是一个软肋。

  在这个时空,中华帝国的建立,使英国人,的印度和马来亚就如同脱光了衣服的美女站在一个壮男的对面。玩惯了平衡术的英国,很习惯性地开始扶持日本,帮助牵制中国,巩固英国在远东的权益。

  (星空飘过:历史上的甲午战争,日本绝非所谓“当掉了裤子”。在甲午之前,日本连续八年财政盈余,府库充实,国家负债也并不沉重。那一战的战费,按照李鸿章根据日本报纸和西方报纸的测算,大约是一亿五千万日元,相当于日俄战争的十二分之一,但需要注意,马关条约谈判的赔款基础是日本的军费花销,日本报纸有夸大开支的嫌疑,所以这个数字应该是注了水的。具体情况,在作品相关里有)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