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帝国经济推演过程(重要)
�比得上死心眼的日本人,帝国的税收水平定在日本的七成。帝国人口大致是日本的10倍,但考虑到边疆和异民族这样比较棘手的因素,帝国的财政收入在1904年达到14亿华元,大致是日本1904年史实水准的六倍,这个数据应该是合理的。当然,这个负担水准是有些过重了,当时日本的税负水平大约是美国和英国的两到四倍,而人均国民收入是后者的十分之一。

  1905年,帝国开征特别税,财政收入达到18亿华元。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分税问题。目前设定中央收入在政府财政总收入的七成,地方三成,故而1904年帝国中央财政收入9.8亿华元,1905年中央财政收入12.6亿华元。

  (三)关于工业的推演:

  (1)铁路

  关于帝国的工业发展,有一个道理很简单,想致富先修路。美国能在19世纪后半段崛起,和美国的铁路大发展是分不开的。32万公里的铁路线,超过第二名英帝国(包括殖民地)两倍,这就是美国的底气。中国的资源量,以那个时代的标准还是很丰富的,而修路本身就是对冶金,矿业,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最直接的需求,以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京张铁路的筑路成本大致是三万两银子一公里,考虑到帝国铁路很多是修到边疆,同时也考虑到帝国工业发展后原材料自给,以及建国后可以充分利用满清旗人免费劳力(十年劳役期,作为惩罚)来降低成本,暂定每公里成本在1895年前平均在三万两白银左右,一八九五年后平均在二万两白银左右。

  考虑到铁路修筑从安南时代就已经起步,假设1880-1895年每年修筑铁路1000公里,年支出三千万华元,建国后1896年开始平均每年修筑3000公里,考虑通胀因素,就是年支出九千万华元。

  建国后的平均筑路速度,大致上和俄国1904年水平差不多。

  (2)煤钢综合体

  那个时代,德国重化工业能够迅速崛起,无疑是依赖鲁尔区和阿尔萨斯—洛林,依赖煤钢综合体。中国的重工业起步肯定是煤炭钢铁第一,而大规模的铁路修建,造船,军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也都要以煤炭钢铁为基准。

  当时钢材最大的问题是铁矿石含磷高,此外煤炭中也有大量的磷,钢材中含磷会导致脆性高,容易断裂。历史上1888年出现了碱性平炉炼钢法,可以比酸性平炉更好地去除磷,帝国可以借助这一新技术,迅速冶炼出更加优质的钢材,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大家从那个时代开始又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中国的煤钢综合体,以当时情况,南方可以开发粤北铁矿和汉冶萍,还有云南和海南的铁矿都可以开发,尤其是石碌铁矿。越南铁矿石纯度高,并且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雨季太长,道路条件太差,开采始终成问题,目前产量规模还是比较小的。

  中国最主要的煤钢储藏还是在北方,首先是东北的鞍山地区,是中国最适宜的煤钢综合体所在地。虽然铁矿石品味较低,但经过洗选后还是可以达到冶炼标准的。其次是河北,承德邯郸一带,再之后是内蒙,安徽马鞍山。

  法国1870年粗钢产量8万吨,1904年实现210万吨。但法国的问题是丢了阿尔萨斯—洛林这个主要的煤钢矿带,这说白了还是资源约束。当然,列强的人才,工艺,知识,经验积累都不是后起国家能比的。

  中国的优势,一个是资源丰富,尤其是有几个大的煤钢矿带,另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对煤钢需求量大,经济杠杆作用明显,还有一个就是可以利用国家炼钢技术革命的时机,迅速缩短和列强的差距。

  19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