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01082951332,感觉好多了
人的那个人。
比如,我很熟悉我妈妈,所以我要在脑中想一下我妈妈,可能需要调用几亿个神经元。
所以说,我们心中住了很多很多的小人,通过心中住着的这些小人,通过不断的完善这些小人,我们建立了我们对于“周围的人”的认知。
————
那我“自己”呢?
这就是我想说的关键问题。
我自己是什么呢?
其实,根据上面这一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自己,也是一个脑中的小人。当然了,组成这个小人的神经元可能会非常多,可能有几亿个,甚至几十亿个。因为,我们有最多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注意这些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
我有很多证据来证明:当我说“我”这个字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说我的身体+我的脑子,而是在说“我脑中的小人”。
所以,这个观点就是:“我”全等于“我脑中的小人”。
所以,我是谁呢?我就是“我脑中的小人”。
就是我脑中的那一坨神经元。
----
这就是“我”这个概念的由来了。
为什么这样就能解释“我是谁”这个概念呢?
因为这个“脑中的小人”假设,可以解释很多问题,我现在就来随便解释几个问题。
问题1:
所有人小时候都没有记忆,最早的记事要么从1岁,从2岁,甚至3,4岁才开始记事都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形成。那一坨神经元还没有完善。
也就是说,小时候,“我”这个意识,并不存在。
在脑中生成“我”,是一个神经元的聚合过程。如何生成?
方法就是:接受反馈。
吃奶的时候,吸咪咪的感觉+天冷了的感觉+被抱着的感觉+手的感觉+嘴的感觉+身体疼、痒的感觉……这些构成了“我脑中小人”的神经元的感觉部分。
能睁开眼睛以后,看到了爸爸妈妈,看到了房间,看到了食物,看到了一切,这些视觉信息进入了“我脑中的小人”。
还有听觉、味觉、嗅觉。
五感,构成了我们对外界的认知。
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依旧不认识“我自己”。
那么,是什么时候生成的“我”呢?
事实上,是当【别人关注我的时候】,也就是【别人的反馈】。
中括号标识的是重点内容。
“我”的存在,是通过【别人】来定义的。
比如,“我是否好看”这个问题。完全由别人定义:爸爸说你好看,妈妈说你好看,奶奶说你好看,小伙伴都说你好看……如果所有人都说我好看,那么我一定是好看的。
这和是否照镜子无关。
那读者的你可能会问,如果我真的很丑,他们只是骗我呢?
很简单,去马路上溜一圈就是知道了,看路人怎么说?是回头率超高?都来搭讪?还是我路过�
比如,我很熟悉我妈妈,所以我要在脑中想一下我妈妈,可能需要调用几亿个神经元。
所以说,我们心中住了很多很多的小人,通过心中住着的这些小人,通过不断的完善这些小人,我们建立了我们对于“周围的人”的认知。
————
那我“自己”呢?
这就是我想说的关键问题。
我自己是什么呢?
其实,根据上面这一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自己,也是一个脑中的小人。当然了,组成这个小人的神经元可能会非常多,可能有几亿个,甚至几十亿个。因为,我们有最多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注意这些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
我有很多证据来证明:当我说“我”这个字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说我的身体+我的脑子,而是在说“我脑中的小人”。
所以,这个观点就是:“我”全等于“我脑中的小人”。
所以,我是谁呢?我就是“我脑中的小人”。
就是我脑中的那一坨神经元。
----
这就是“我”这个概念的由来了。
为什么这样就能解释“我是谁”这个概念呢?
因为这个“脑中的小人”假设,可以解释很多问题,我现在就来随便解释几个问题。
问题1:
所有人小时候都没有记忆,最早的记事要么从1岁,从2岁,甚至3,4岁才开始记事都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形成。那一坨神经元还没有完善。
也就是说,小时候,“我”这个意识,并不存在。
在脑中生成“我”,是一个神经元的聚合过程。如何生成?
方法就是:接受反馈。
吃奶的时候,吸咪咪的感觉+天冷了的感觉+被抱着的感觉+手的感觉+嘴的感觉+身体疼、痒的感觉……这些构成了“我脑中小人”的神经元的感觉部分。
能睁开眼睛以后,看到了爸爸妈妈,看到了房间,看到了食物,看到了一切,这些视觉信息进入了“我脑中的小人”。
还有听觉、味觉、嗅觉。
五感,构成了我们对外界的认知。
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依旧不认识“我自己”。
那么,是什么时候生成的“我”呢?
事实上,是当【别人关注我的时候】,也就是【别人的反馈】。
中括号标识的是重点内容。
“我”的存在,是通过【别人】来定义的。
比如,“我是否好看”这个问题。完全由别人定义:爸爸说你好看,妈妈说你好看,奶奶说你好看,小伙伴都说你好看……如果所有人都说我好看,那么我一定是好看的。
这和是否照镜子无关。
那读者的你可能会问,如果我真的很丑,他们只是骗我呢?
很简单,去马路上溜一圈就是知道了,看路人怎么说?是回头率超高?都来搭讪?还是我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