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五章:洱海不是海
��苍山洱海的壮丽风光便直奔眼底。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

  明代诗人冯时可《滇西记略》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

  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

  此外,洱海月之著名,还在于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的一大奇观。

  洱海形似人耳,南北长,东西窄;当洱海水位1966米时(85高程)南北长42.0千米,东西宽最大8.8千米,最小3.05千米,最大水深21.50米,平均水深10.8米,湖面面积252.91平方千米,蓄水量27.94亿立方米。

  底质为粉沙和粘土;在入湖河口附近滨岸水域内主要是泥沙和大部淤积,深水区淤积的沉积物多为砂壤和带腐殖质的褐色粘土;入湖河溪大小共117条,北面主要为弥苜河、罗时江、永安江,西部汇有苍山十八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水汇入,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

  只可惜,现在既不是夜半时分,也不是农历十五,真正的洱海月估计是很难欣赏的到了,他们现在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快速的完成这里的拍摄任务,然后在坐下来一边休息一边欣赏风景的时候,静静的听向导给他们讲述这里的故事。

  既然用眼睛看不到了,那就用耳朵来“听”吧,正好这里也是“洱海”,用耳朵来听貌似也恰如其分。

  这次的向导是唯美摄影当地分部特意聘请的一位当地白族人向导,大约40岁左右的年纪,黝黑的皮肤看起来很老实敦厚,不显山不露水的一点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之处,头上戴着一圈不知道是头巾还是帽子的东西,身上穿着的小马褂之类的衣服也显得很是喜庆。

  他本身是当地一位很有名的向导,听说还是位打猎的高手,尤其是高山丛林经验非常丰富,因为这次晋阳和烟儿的婚纱照可能要进无量山,唯美摄影方面为了自家大小姐和姑爷的安全考虑才请了他过来的。

  高手可都是很贵的!

  白族大叔貌似很健谈的样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好像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干导游这一行的通病,一个比一个能说会道。

  就是他的口音还是有点重,张开嘴就是一股浓浓的白族土话的味道,只要你稍微分点神估计就听不懂他到底在说些什么了,后面的估计也只能靠猜。

  不过这些都没太大关系,因为大叔他还另有绝活——向导大叔之所以能成为当地有名的向导,不仅仅是因为他打猎技巧十分高明,高山丛林生存经验丰富,更因为大叔还十分有才......

  “洱海是我们白族人的骄傲,是我们的母亲,它的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

  “自古及今,不知有多少高人韵士写下了对其赞美不绝的诗文。南诏清平官杨奇鲲在其被收入《全唐诗》的一首诗作中描写它‘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又称它‘浩荡汪洋,烟波无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巡游洱海,岛屿、岩穴、湖沼、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