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最不安分的人
�子再给你擦屎了。”

  魏锋感激不尽,赔着笑脸又说了很多好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些话听在魏新发耳朵里,很是受用,满意的背着双手而去。

  八十年代早期,整个华夏大地,还没有从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中转变过来,村村实行的是村民集体上工,按照人头拿工分的制度。

  魏锋的父亲在他十三岁那年,因为为了多挣点工分,拼死拼活的干活,结果劳累成疾,一病呜呼。

  母亲因为父亲的去世,大病了一场,从此躺在炕上,天天病怏怏的。

  魏锋只上过三年学,后来父亲去世,他为了照顾病中的母亲,也就辍学回家了。

  随着年纪的长大,他意识到一个问题,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的面貌,就得要另想法子。

  思摸过来思摸过去,他觉得还是偷偷地摆弄一些小生意。于是专门去县城里考察了一番。发现袜子在县城里要是成批的买,才是两毛多钱,但是在公社的百货商店里,一双袜子三毛多钱。

  再后来,魏锋借了十几块钱,在县城里弄了点袜子,偷偷地拿到公社的集市上去卖,一双袜子挣几分钱,一天下来,居然挣了八毛,比自己两天的工分还多。

  那时候的农村集镇,不是每天都有集市的,每月看定几号是集市,就是前些年所谓的赶集。

  接连弄了几次之后,魏锋一看,这可比在家里挣工分强多了,于是乎,他每到赶集的日子,总是早早的骑着他那辆破烂的自行车,历经两个多小时,来到县城,买了袜子,然后在赶回公社的集市。

  话说这又是一个集市即将要到了,魏锋这天天不亮就起来了,骑了自行车,顺着公路一路狂奔,没两小时就赶到了县城。

  县城不大,到处是陈旧的瓦房,街道上几座三层楼房,显示出这是一个城镇。要是没有这几座楼房,估计初到此地的人还真不知道这就是县城。

  由于是已经立秋时节,天亮的比较迟,魏锋到县城的时候,每次都是天才亮,街道上也没几个人,冷冷清清的。

  批发袜子的那个商店还没开门,魏锋站在商店门口四处瞧了瞧,看到不远处有一家小吃店,心想自己一样等着开门,过去买两个馒头。

  到了小吃店前,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忙着将一笼馒头放到案头上。

  要了两个馒头,魏锋就在门前摆放的一张桌子前坐下来,又问老板要了一碗白开水,吃了起来。

  正吃着,过来了两个女人,一看打扮就知道是城里人。其中一个年纪比较大点,另一个年纪很小,看着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师傅,给我们来两个花卷,再来两碗蛋汤。”两个女人坐到了魏锋旁边的桌子上,对着正在忙碌的中年男人说道。

  中年男人连忙走了过去,一脸歉意的说道:“两位,实在对不住,我们今天没鸡蛋了,您看要不给你们来碗豆浆。”

  那个小姑娘不高兴了,冲着中年男人说道:“开小吃店连个鸡蛋都没有,你这还怎么做生意”

  中年男人苦笑着说道:“实在对不起,我这里每天就给定量供应几斤鸡蛋,昨天的时候已经卖光了。请您二位多多包涵。”

  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农产品一律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就是按照人头,每月定量供给。

  道了半天歉,两个女人这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