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收复易州
�燕求情,才削官贬爵赧然幸存。当时的韩德让仕途刚有起色,也因此受到挫折。三年之后韩匡嗣因此抑郁而终。这样一场刻骨铭心的耻辱无怪乎韩德让耿耿于怀,至今不忘。
“两年多之后,景宗亲自率军,再次出征满城,又遭不利,回军路上驾崩山西。满城战败也成了景宗的遗恨。如今皇上亲征,韩德让从军赞翼得到今天的胜利,你说这是不是天意呢?”韩德让又道。
萧挞凛想,这是指景宗和韩匡嗣都是直接间接死于满城之败,而冥冥之中,天意让他们都为先父报了一箭之仇,说道:
“是啊,这么多年之后,偏偏是当今圣上和辅政亲率大军征服满城,不但破城还令守军俯首投降,这样一场完胜,足以告慰陛下和辅政的先人了。”
德让点点头,在满朝契丹武将中,除了耶律休哥,他对这个萧将军有着特别的好感,觉得他除了勇敢善战还为人厚道超脱是非,和他交谈很少顾忌,继续说道:
“挞凛兄,你看到今天的军报了吗?”
“看到了。宋国王在定州唐河遭遇宋军主力,战斗不利,损失兵马数千,军队后撤到曹河以北。耶律休哥自请处分。”
韩德让低头来回踱了几步,抬头望着雾霭茫茫的南方天际,说道:
”没有耶律休哥就没有满城的胜利。这次的请功奏报,我要为宋国王请头功。“
却说在主力大军开战沙堆驿的同时,耶律休哥率领两万人马已经一路杀到敌后定州城北不到十里的唐河。宋国在河北前线部署了镇州、定州、高阳关三大镇,常年屯驻重兵。定州兵力尤其雄厚,因为它北边一百二十里便是镇州,两镇之间直道相连,快马瞬间可达。开封在这里两点一线布置重兵是因为这里是通往开封的最便捷的大道。赵光义亲征南京时,无论是进兵还是撤退,走的都是这一条路。休哥面临的是两大镇数量高达十万的合兵。他手里只有两万兵力,为了让敌人不能北上增援,保证皇帝亲率的主力大军必胜,他必须顶住数倍于己的敌人。
他知道,面前的敌人不禁人数众多,而且统帅他们的将领李继隆还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李继隆九月初刚刚从马军都指挥使升任定州兵马都指挥使。休哥了解此人,十年期高粱河之战、前年歧沟关反击、去年君子馆复仇,他们都曾正面交锋。本来宋军的最大弱点就是御从中出,皇帝对武将不信任,武将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皇帝让他们据守城堡,避免出战,他们就宁可错失战机也不自找麻烦。但是这个李继隆不同,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仗着靠山够硬:赵光义的皇后是他的亲妹妹,常常能克服宋军的弱点,灵活用兵掌握主动。面对这个老对手,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李继隆早就得知契丹军队出歧沟关到易县,从自己负责的这一路大举进攻。他多次派麾下大将率兵向北增援,都被休哥的阻击堵了回来。定州城中兵强马壮却对宋军的节节败退一筹莫展。这时大部分将领宁愿坚壁清野蜷缩不出,因为这正是皇帝的命令。他们乐得既遵了圣旨又保存了实力。连在军中监军的太监们也反对出战。可是李继隆却坐不住,被契丹人数不多的一支军队在距离十里不到的地方紧紧封住大门,城中五万大军眼睁睁看着北边丢城失地,束手无策,这太丢人了。他想起去年年初的君子馆之战,他背弃与刘廷让的预先约定,见死不救,避退乐寿,致使数万将士全军覆没,刘廷让被活活气死。他也因此背上了不忠不义怯懦畏敌的恶名。这一次是他洗白自己的最好机会。他对手下说道:
“去年我李继隆不死,正是为了今天效命朝廷,岂能以圣谕为借口拥兵不战。”
麾�
“两年多之后,景宗亲自率军,再次出征满城,又遭不利,回军路上驾崩山西。满城战败也成了景宗的遗恨。如今皇上亲征,韩德让从军赞翼得到今天的胜利,你说这是不是天意呢?”韩德让又道。
萧挞凛想,这是指景宗和韩匡嗣都是直接间接死于满城之败,而冥冥之中,天意让他们都为先父报了一箭之仇,说道:
“是啊,这么多年之后,偏偏是当今圣上和辅政亲率大军征服满城,不但破城还令守军俯首投降,这样一场完胜,足以告慰陛下和辅政的先人了。”
德让点点头,在满朝契丹武将中,除了耶律休哥,他对这个萧将军有着特别的好感,觉得他除了勇敢善战还为人厚道超脱是非,和他交谈很少顾忌,继续说道:
“挞凛兄,你看到今天的军报了吗?”
“看到了。宋国王在定州唐河遭遇宋军主力,战斗不利,损失兵马数千,军队后撤到曹河以北。耶律休哥自请处分。”
韩德让低头来回踱了几步,抬头望着雾霭茫茫的南方天际,说道:
”没有耶律休哥就没有满城的胜利。这次的请功奏报,我要为宋国王请头功。“
却说在主力大军开战沙堆驿的同时,耶律休哥率领两万人马已经一路杀到敌后定州城北不到十里的唐河。宋国在河北前线部署了镇州、定州、高阳关三大镇,常年屯驻重兵。定州兵力尤其雄厚,因为它北边一百二十里便是镇州,两镇之间直道相连,快马瞬间可达。开封在这里两点一线布置重兵是因为这里是通往开封的最便捷的大道。赵光义亲征南京时,无论是进兵还是撤退,走的都是这一条路。休哥面临的是两大镇数量高达十万的合兵。他手里只有两万兵力,为了让敌人不能北上增援,保证皇帝亲率的主力大军必胜,他必须顶住数倍于己的敌人。
他知道,面前的敌人不禁人数众多,而且统帅他们的将领李继隆还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李继隆九月初刚刚从马军都指挥使升任定州兵马都指挥使。休哥了解此人,十年期高粱河之战、前年歧沟关反击、去年君子馆复仇,他们都曾正面交锋。本来宋军的最大弱点就是御从中出,皇帝对武将不信任,武将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皇帝让他们据守城堡,避免出战,他们就宁可错失战机也不自找麻烦。但是这个李继隆不同,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仗着靠山够硬:赵光义的皇后是他的亲妹妹,常常能克服宋军的弱点,灵活用兵掌握主动。面对这个老对手,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李继隆早就得知契丹军队出歧沟关到易县,从自己负责的这一路大举进攻。他多次派麾下大将率兵向北增援,都被休哥的阻击堵了回来。定州城中兵强马壮却对宋军的节节败退一筹莫展。这时大部分将领宁愿坚壁清野蜷缩不出,因为这正是皇帝的命令。他们乐得既遵了圣旨又保存了实力。连在军中监军的太监们也反对出战。可是李继隆却坐不住,被契丹人数不多的一支军队在距离十里不到的地方紧紧封住大门,城中五万大军眼睁睁看着北边丢城失地,束手无策,这太丢人了。他想起去年年初的君子馆之战,他背弃与刘廷让的预先约定,见死不救,避退乐寿,致使数万将士全军覆没,刘廷让被活活气死。他也因此背上了不忠不义怯懦畏敌的恶名。这一次是他洗白自己的最好机会。他对手下说道:
“去年我李继隆不死,正是为了今天效命朝廷,岂能以圣谕为借口拥兵不战。”
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