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章
  老家,不过贺府以老人舟车劳顿为由,闭府不接见任何客人。

  没过多久,竟传出贺知章溘然去世的消息,享年八十有四。

  家乡的父老乡绅只有机会读到老人回乡后留下的两首遗诗,谁都没能见到其本人。

  消息传到长安,天子辍朝致哀,满朝文武皆献诗致敬,这成为天宝三载的一桩文化盛事。

  与此同时,远在朔方的王忠嗣突然对突厥发起了比之前猛烈数倍的攻势,大有踏平草原之势。

  鏖战数月,突厥乌苏米施可汗战败被杀,传首京师,其继位者白眉可汗也在次年被杀,余部为回纥所吞并。

  自此草原之上,不复闻突厥之名。

  朔方激战连连之际,东北方向却是一片祥和。

  一个叫安禄山的胡将在这一载的九月升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仍兼任平卢节度使,成为天宝朝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新星。

  他的忠诚无可挑剔,赢得了从天子到右相的一致认同,认为可以放心将河北一带交给他。

  但这些都不是天子最关心的事。

  他在天宝三载的年底,正式纳太真于宫中,并迫不及待地于次年封其为贵妃。

  从此君妃相得,在兴庆宫中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靖安司作为一个临时官署,很快被解散。

  靖安司丞李泌上书请辞,离开长安开始了仙山求道之旅。

  这则逸事,一时在长安居民中传为美谈。

  中途他虽曾回返长安,但在杨国忠等人的bī迫下,又再度离开。

  失去了最有力臂助的太子李亨,仅仅只过了两年太平日子。

  从天宝五载开始,右相李林甫接连掀动数起大案,如韦坚案、杜有邻案等,每一次都震惊朝野,牵连无数。

  太子先后失去多名亲信,甚至还被迫有两次婚变,窘迫非常。

  他忧虑过甚,双鬓都为之变白。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天宝十四载的安史之乱。

  李亨并未随天子去蜀中,而是逃至灵武登基,遥尊天子为太上皇。

  于是大唐形成了蜀中太上皇、灵武天子以及远在江陵的永王三股势力。

  就在这时,久未现身的李泌再度出山,前来辅佐李亨,但坚决不受官职,只肯以客卿身份留任。

  在他的筹谋tiáo度之下,李亨得以反败为胜,外败叛军,内压太上皇与永王,终于克成光复大业,人称李泌为“白衣宰相”。

  功成之后,李泌再度请辞,隐遁山林。

  在肃宗死后,代宗、德宗两代帝王都召他回朝为相,李泌数次出仕为相,又数次归隐。

  他一生历事玄、肃、代、德四位皇帝,四落四起,积功累封邺县侯。

  除了李泌之外,在安史之乱中还涌现出另外一位传奇人物。

  此人并非中土人士,而是一位景僧,名叫伊斯。

  伊斯眼光卓绝不凡。

  他活跃于郭子仪帐下,在军中充当谋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同朔方节度副使,试殿中监,赐紫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