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风吹葛衣(二)
/>
  果然,等三位小姐在轿中稍稍坐稳,那凉风便卷着豆大的雨滴从天而降,雨水打在新荷之上,发出沉闷的“噼啪”声响,在湖面上晕开的片片涟漪刚开始还清楚可见,等到雨势愈大起来,湖面上便水雾茫茫模糊不清了。

  驾车的小厮们抹了一把额头上的雨水,叫苦不迭,只得说这雨势太大怕是一时半会停不了,请小姐们移步至味空亭躲雨。晏如等人在奴仆的簇拥下匆匆赶至味空亭下,不由纷纷打量起这传说中为“葛布西施”修建的古亭。

  这古亭通高九尺,重四十万五千斤,以沉香木建成,四面都刻有菱花扇,六角尖尖翘起,系着六个铜制的风铃。顶是皇家建筑和坛庙宗教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木构架琉璃瓦顶,亭正中端置金丝楠木方桌,另配四座石椅。

  亭柱上并不是京中常用的牡丹花开、百鸟朝凤的富贵图案,只是寥寥数笔描出向亭顶爬去的坚韧葛藤。通身刷成蟹青色,只有亭檐以朱红点缀,古朴精美。

  向亭顶望去有数只蜘蛛在此结网,纵使风吹日晒多年,古亭已不似先前完整如新,却也能从中窥探到建亭者的独具匠心。

  再从亭中放眼望去,东边有一片翡翠般的竹林。有水之处多有竹林,一是为了与西边的桃林遥相呼应,二是为了培养高洁的雅趣。

  苏东坡对竹就是一往情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想必这种竹之人也有这般淡雅心思。

  晏如伫立在亭内,看着从亭檐徐徐往下落的雨滴,内心是平静从容的。她爱雨,爱“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意境。

  爱“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从容,爱“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的姿态,爱“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的苍郁。

  银针似的春雨是温柔的,落在脸上甚至会有痒丝丝的感觉;豆大的雨水是痛快的,利索地冲刷掉世间的污秽、草叶上的灰、砖瓦上的尘,甚至是心里头的烦闷,没有什么是雨水洗不掉的。

  “二姐望什么呆呢?不如陪晏和吃点东西吧。”晏和甜甜的声音打断了晏如的思绪,晏如低头看去,采芷正抱着个象牙镂雕提食盒。

  晏和笑嘻嘻地将两个姐姐拉至石凳坐好:“两位姐姐赏雨赏得怕是眼珠子都酸了吧,小妹准备了点吃食,望两位姐姐笑纳。”

  “你这个馋猫,一天到晚就知道吃,脸都圆成什么样了。”晏如故意取笑道。

  “我倒确实有点饿了。唉,不知这雨何时能停。”晏姝一边说着一边吩咐采萍几人把吃食摆上。

  侍女们先在木桌上铺了丁香花图样的波斯毯子,再将食盒中的小食一一摆放出来:青花白底瓷盘里放着糖渍的樱桃果,鲜艳可爱,旁边是雪白的鲜藕和脆生生的菱角,再配一碟玫瑰酱。

  第二层放着“六必居”和“天源酱园”的酱菜,一瓯酱黄瓜、一碟辣油拌金针丝儿、一碟酸辣海带丝儿,都是京城内有名的开胃好菜。

  再下层是“月盛斋”的酱牛肉和猪肘子,重油重味色泽亮堂,是晏和最爱的吃食之一。

  第四层放着宫廷内都爱吃的千层糕、豌豆黄、驴打滚儿,还有满族风味的糕点萨琪玛,软糯香甜,入口即化。最后端出的是一碗秋梨膏、一碗酸梅汁、一碗甜牛乳。

  又摆出三个定窑白釉碗碟,三人在用茶水漱口、用手帕细细擦手后,才用细银筷子拣了几样自己爱吃的小食,静静吃了。

  晏姝端了一碗酸梅汤道:“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