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紫气东来彩陶之乡 仙杖情系世外桃源
三,统治者要清静无为,不要背道而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其四,,圣人应顺应万物的本性因势利导,所以最完美的治理是不会伤害万物本性的,即‘治大国若烹小鲜。’其五,政令经常变来变去,百姓就会无所适从,结果非把国家搞乱不可。高明的统治者要顺从事物的本性,清静无为,不要自作聪明,人为地制定许多政令来,那样会事与愿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违者败之,执者失之。’其六,谁想占有天下并达到目的,我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天下社稷是神圣的东西,不可强力而为。勉强治理就会把天下搞乱,强行把持就会失去它。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去掉非分之想。”

  秦佚又问:“道如此重要,治天下德应次之吗?”

  老子道:“道与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德治天下,可去掉私欲,亲人爱民,以仁德感化百姓,与百姓同心同德,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需。‘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是没有私心的,圣人的胸怀是博大的,对人对物都是如此,这样才能成就大业。反之,不为百姓着想,不为他们谋利,甚至对人民巧取豪夺,这看似精明,实为愚蠢。按照‘道与德’的要求,圣人治国就要像水一样清澈明净,不仅自己无私,而且还能抵挡污垢,冲洗掉人间的一切腐败与丑恶,这样才能换来一个朗朗清明的世界,这是对统治者的更高要求。王侯们还要加强修身,砥砺品行,做到慈爱、节俭、谦让。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而先,死矣。统治者依‘道’行事的前提是认识‘道’,理解和妥善处理不同“道”的关系,并坚守之。在老子看来,‘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治国理政是一件很繁杂的事情,需要统筹好各方面的关系,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顾此失彼,要用系统的方法、联系的方法,即辩证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实现社会和谐涉及方方面面,其核心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其核心。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道’的要求,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他分析比较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的运行规律是减损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相反,人世间的做法却是削减不足而供奉给多余的。这显然是违反了天道,势必会出乱子的。违背天道的原因是统治者贪得无厌,对百姓盘剥过多。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暴政,经济上压榨百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老子十分同情百姓,痛恨王侯们的奢侈无度。他同情百姓的苦难,这是其思想中民主性、进步性的一面。但是他不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摆脱苦难,唯一希望寄托于圣人,期待统治者顺‘道’而行,实行‘仁政’。圣人想要统治人民,就必须以谦下的语言对待人民;想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这样以来圣人居于人民之上而他们不感到沉重,处在人民之前他们也不感到有妨害。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感到厌倦。正是由于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在老子看来,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之道就是使人民无知无欲,返朴归真。他所推崇的圣人之治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秦佚还想再讨教,一汉子来请老子家中做客,只得作罢。

  老子与众生肖在桃花坪一连一月有余,挨家轮请,天天如此。老子过意不去,便要离去。秦佚问老子:“先生欲去往何处?”老子道:“我当年出使秦国来过狄道,见其城南紫云山与城东岳麓山风水极佳,有意去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