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岁末边关烽火起(十四)
巴蜀的富足又是有目共睹,秦国占领巴蜀之后,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巴蜀,对于巴蜀的风吹草动自然格外的重视,在此背景之下,建立起了一条完备的信息分析,传递,转运的渠道。

  除去上面列举的方式之外,秦国的‘飞羽卫’在巴蜀的崇山峻岭之中,还开辟出了一种独特的信息传递法。

  飞弩传递法。在墨家相夫子一派的技术支持之下,秦国就地取材,依靠群山之中,丰富的高大树木,不计成本,造出了巨大的弩机。

  弩机设计精巧,将数张大弓,固定在一起,通过滑轮的传递,将数张大弓的合力,运用到一起。

  箭矢也是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如此一来导致整个弩机十分的笨重,往往一次发射,就需要数十人同时用力,还要借助牛马才能开动。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如此笨重的弩机,自然是极难生存下去,但是在山高林密的巴蜀之地,如此笨重的武器,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俗话说望山累死马,别看这两山之间,人与人说话都可以听到,但是要想将书信送到对方的手中,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军事信息的传递,首推的就是保密。

  若是隔着山谷几十人同时呼喊,想必这信息的价值,也就值得商榷,山高林密,坡险路陡,骑上快马送信,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此一来,也就只剩下一条道路可选。

  先从自己一侧的山头出发,沿着山坡下到山底,再从山底攀缘到对方的山上,说来轻松,实际之上可是耗费时日巨大,如此一来几个时辰就过去了。

  再说这巴蜀的山地,又不是只有一座,如此耗费下去,信息的时效性必将大打折扣,或许等到送到目的地的时候,早已是明日黄花了。

  虽说烽火传递信息的速度极佳,但是无法传递准确信息,当然更不能传递书信了。

  飞弩传递之法,就能很好的填补,其中的弊端,别看床弩体型巨大,但是射击距离,十分惊人,可至千步之上,按照一步一米五的距离来看的话,一千五百米的距离,自然是不在话下。

  弩机将箭矢发射出去之后,巨大的能量,能够将箭矢高速推进,高速运行的箭矢,依靠巨大的力量,直接镶嵌在下一站的信息接收区。

  粗大的箭矢,被巧妙的掏空,将写满文字的帛书塞在里面,而后用铁翎封住,沿途再做上标记,如此一来,既能确保了信息的安全,也能得知信息从何处传递而来,要往何处而去,就算路上出了闪失,也能从上面看出到底是哪个环节的过错。

  ‘飞羽卫’在崇山峻岭之间,筛选出最为合适的地带,架设弩机。

  两山之间,依靠弩机传递信息,当有信息需要传递的时候,对方会先点燃烽火,下一站会做好接收工作,同时准备发射工作,等对方的箭矢到达。

  查看无误之后,点燃烽火,提醒下一站,准备发射,而后在箭矢之上,做出特殊的标志暗号,以此类推!信息就能准确无误的传递下去。

  箭矢直线运动,信息精准投放,箭矢的速度,自然也是马匹所不能比拟的!依靠如此迅速的速度,就能将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出万千大山,等出了大山,再换上快马飞奔。

  如此一来,从秦国咸阳到巴蜀,信息朝发夕至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既然如此,那还要请示太后啊!”秦武王嬴荡开口说道。

  “大王!这‘飞羽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