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道法自然心为要
�愧之极。”

  李煦宁可谓一语惊煞众人,众人直朝李煦宁投向惊疑目光,喧嚣再起。

  “神童,吕洞宾那么神通广大,度一个俗人就这么难吗?”

  李煦宁又是一笑,道:“往昔至今,我道门皆为师父寻徒弟,能当弟子之人定须德高、根基甚好,方可传道。便是有有一定根基之人,因沉迷于世俗物欲纷扰,悟性不足,难入得我道门。”

  一教师出声道:“神童,佛教不是广收信徒么?如今佛教信众如此之多,深入民众之内。为什么道教却这样?”

  底下更有学生道:“道教敢不敢不那么低调!”引得一片哄笑。

  李煦宁沉吟些许,似乎在勘酌言语,数息之后方道:“如此恐有争议,但念及各位询问到了,我便简略谈谈,我道门重于心性,贵于精,如那道藏典籍晦涩难懂,足将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非有悟性之人不可修习。并且我道门尊道法自然,亦不会去刻意宣扬。其余不便多谈,略过罢。”

  那教师微微颔首不再出声。

  学生再道:“神童,你说这故事是什么意思?”

  李煦宁道:“诸位道长所讲述的道藏典籍乃是我华夏数千年来之精华,其内高深莫测,若无了解,听着自然便是如闻天书。要知华夏五千年文明,唯独道门贯穿尔,历经无数厄难传承至今,譬如其余三大文明古国皆已断尽。故而如今你们更该尽心了解我华夏先辈所传之文化,舍弃那嬉笑无谓之心。”

  一位顶一硕大眼镜的学生起身道:“我有二处疑难,神童能不能解答一番。”

  李煦宁点头应允:“自然。”

  那学生到:“平时我也有兴趣了解这样的东西,第一个问题,网上搜到的明明是东汉末年张陵(即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创建五斗米教和张角的太平道,比佛教传入还晚几十年,神童怎么说贯穿华夏数千年?”

  李煦宁赞赏一笑,道:“确实,如今学术派便是如此认为,此问亦颇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