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长安城里的大争论
  等第二天罗彦到了秘书省,编修院里那些人看罗彦的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陈叔达一到编修院,就把罗彦给叫过去,询问了一下近期的生活情况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进之啊,昨天你写的诗我也听说了,想法挺好,就是杀伐气太重了些。你还年轻,有些事情,有了想法,跟我们说一声。我们这些老骨头,还是有点用处的。”

  明显的,陈叔达是知道罗彦因为什么写了诗,所以才这样温和的提醒罗彦。

  至于其他人,因为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开始编书,彼此的交情也很浅,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不过这几天几位主编们已经把大致的编修框架讨论好了,不过因为紧挨着田假,考虑到假期过长,所以这个时候就没有直接开始编修。

  罗彦只好继续喝着茶看着那本《北堂书钞》。

  不过长安城倒是因为罗彦的一首诗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上到文武大臣,下到贩夫走卒,总之这几天长安城的话题一直被这仁义与兵事占据着。

  引爆讨论的是李渊再太极宫里说的一番话。那日李渊早朝过后,在太极宫休息,闲暇之余,和身边的人谈论起罗彦的诗来。因为之前罗彦的《权书》已经是闹得满城风雨,因此李渊多多少少也有些印象,以造反起家的李渊,听了罗彦的诗之后,倒是挺赞同罗彦说的话。

  但是旁边的起居舍人不乐意了。

  毕竟李渊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记录下来当做编写史书的材料的,李渊这番话,岂不是直接要给罗彦下定论?因此,这位起居舍人是打死也不乐意李渊这么说的。于是乎开始了一番苦心的谏言。

  “陛下啊,你嘴上把个门,你这么一说,罗彦这小子可是就把我儒家给毁了。”

  “我不觉得他说的有错啊。挺好的,你就这么写吧。”

  “陛下您再想想呗。”

  “不想,就这样了。”

  李渊一番刚硬的表态,把士林中有些腐儒彻底给惹火了。一时之间,长安的言官们就像发了疯似的,先是硬刚李渊,然后又把火撒向罗彦。

  这下子,罗彦终于被拖到了油锅里。

  原本这些言官和腐儒们都想着,罗彦只不过是刚从进士科上来的一个九品芝麻官,弄死他还不是随随便便。但是谁想到,就在有人把罗彦一纸折子弹劾了之后,秦王府势力突然间出手了。

  首先是李世民亲手写的奏折,专门就罗彦写的诗向李渊表示感慨。慨叹自己在沙场出生入死,没想到人还没死,这骂名就先出来了。前线多少将士,听了长安有人居然说自己水淹刘黑闼部有失仁义,都有些心酸委屈。

  李渊一看慌了,这些言官这么高,前线要是军心涣散,这还了得,一怒之下差点把李世民的折子扔到那些言官脸上。

  随后就是陆德明,公然把《权书》那篇短小精悍的《自序》拿出来在国子监显摆。

  这下子,罗彦算是站稳脚跟了。

  但是反击仍在继续。随着陆德明表态,一些看到事情本质的儒家名士也纷纷给罗彦撑腰。毕竟,罗彦也说了,仁义乃是道,兵事乃是术,隐隐还有抬高儒家的意思。大唐开国基本上都是武将的舞台,治政才是士子们的拿手好戏。但是,如果儒家士子能够知兵,那么以后立德立言立功不都可以了么。

  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算了。但是这些言官和腐儒们没有想到的是,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