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扫丐(四)
r />   甚至白墨都有些眼红了。

  金银足有三大车,须以千斤计!更别提库房里的铜板了。

  大晋的金银不是“法定货币”,原则上买卖东西只能用铜板,但金银比铜板要值钱的多,而且保值,基本上有钱人都会把自己家的铜板兑换成金银,需要花销时再换回铜板。

  白墨与王大石铁定是不敢打这些钱的主意的。

  新任治粟内史荀无翳早已听到了风声。

  这些钱被廷尉署与中尉署联合缴获的次日,荀无翳便上疏皇帝要求将这些钱财收入国库。而白墨也有自己的打算,同样向北冥真肃上了一封奏疏。

  白墨的奏疏内容不长,但提的建议在这个时代来说很超前。

  用这笔钱成立“赈济司”并由专人运作,用以解决京城的乞丐问题。灾年还可以解决难民问题。在运作方面,也不能坐吃山空,赈济司的运作者需要有经商经验,以这些钱为本金经商赚钱,使赈济司的资金得以持续涌入。

  而北冥真肃自己,则希望这笔钱能进入皇家的私库,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进。

  经过十余天的扯皮后,北冥真肃最终一锤定音,这笔钱六成用以成立赈济司,二成归国库,一成归皇家的私库,还有一成用以对白墨、王大石的论功行赏。

  白墨则请求用自己的封赏成立新的暗部门,当然这不是在朝堂说的,而是在私下说的了。

  在白墨意料之外的是,赈济司的成立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甚至大部分公卿大夫对它都是持支持态度,丝毫没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声音出现。后来对赈济司的最大分歧,反而是它的运作人选的问题。

  每一派都想安插自己的人成为赈济司主官。

  白墨提出的“归朝廷管但不纳为臣僚”的建议很快就被反对的声音淹没了。

  真真个岂有此理!名不正则言不顺,朝廷下属的机构,怎么能不属于臣僚呢?

  最终,赈济司被改名赈济署,设赈济一人、赈济丞二人,寮属若干。完全还是老一套的样子。

  主官被萧衍的老部将抢到了,但白墨据理力争之下,还是在民间的著名商人中选了两名赈济丞,其中一位便是京城著名豪商,赫卫。

  此事过去之后,白墨收到了两封书信。

  一封来自徐渐,这封信上只有四个字,曰:“毋怠正业。”

  另一封来自荀无翳,这封信字数很多,表达的意思主要是对白墨提出的“赈济司”的建议的感激之情,以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隐忧,他担心赈济司如果不靠朝廷府库的收入做支持,而按照白墨提出的“置产业以滋利”,很可能被经营赔本。

  这两个人说的话,白墨都听懂了。

  荀无翳说的,如其文意,没有丝毫隐藏。

  徐渐那边呢,是因为他最近被萧衍打击的够呛,一个人完不成皇帝交代的任务,来拉白墨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