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碑文和小学
��让黄大山去县里找最好的石匠刻出来。”

  “那再好不过了。”

  晚上杜存志写《瘗旅文》的时候,让杜秋也写了一份,他这一个多月在美国忙生意,没有练习,水平比春节时要退步了不少,不过杜存志不像以前那样苛责,只是告诫道:“书法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没条件的时候可以不练,但有条件的时候一定不能放松,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一旦懒散了下来,想要再奋发就难了。”

  “我会多加练习的。”

  杜秋练完字之后,拿了2万块钱出来,说道:“爸,冯老师他们几个跟着你一起教了20年的书,现在连个正式的编制都没有,每个月只有不到200块钱的工资,生活很艰苦,这些钱你拿去分给他们,就当是这些年的奖金。”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农村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不仅没有福利,还经常拖欠,有时候甚至能拖大半年,杜存志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县里或者镇里软泡硬磨,才能讨一点钱回来发工资,前几年实在困难的时候,甚至要从林大伟那里借钱才能发工资让几个老师好好过春节。

  杜存志见杜秋不仅带回来了一堆书籍,还愿意自掏腰包给老师发钱,心情很高兴,但却拒绝了,说道:“老师的工资是由国家负责的,你拿钱出来发,名不正言不顺,像什么话!”

  “爸,我又没说给他们发工资,我是说发奖金。”杜秋把钱放在八仙桌上,说道:“冯老师他们几个都不是我们村里的人,每天早上来,晚上回,风里雨里的坚持了20年,教了这么多孩子读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亏待,必须要给一些物质上的补偿和奖励,不然以后你们全都退休了,谁还愿意来村里教书?”

  这件事一直是杜存志的心病,他默然无语,看着桌子上的钱发呆,过了片刻之后问道:“一下子拿这么多钱出来,对你生意有没有影响?”

  “没关系的,现在公司由我姐在主持,运行的很好,不缺钱。”杜秋把记事本生意拿出来当幌子,稍微解释了一下之后提议道:“我看最好把全村人都召集起来,在小学门口弄个捐钱的箱子,让大家匿名捐一点,然后发给冯老师他们,这样名正言顺,也更有意义。”

  “那是小学,又不是寺庙!”杜存志笑骂了一句,说道:“捐钱给老师发奖金又不是见不得光的事,搞这么麻烦干什么?”

  “大家各凭心意,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不愿意也不勉强,免得出现攀比和道德绑架,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杜存志觉得这是个好法子,就把2万块钱收了起来,说道:“你姐夫……大伟去年筹了一笔钱,帮小学翻新了教室,你要是以后生意做的红火,就多拿点钱出来,帮在教室里装几个空调,现在冬天冷,夏天热,小孩子上课的时候很难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