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节 己巳之变
�细,里应外合,轻易得手。

  ……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大安口,大安口守军见到北虏大至,肝肠寸断,竟然一哄而散。

  可见,失地在于民心之失,军心之散也!

  后金皇太极因无法攻克关宁锦防线后,1629年10月下旬,皇太极率后金兵与蒙古兵约十万之众,避开山海关,绕道蒙古哈喇慎部,突袭喜峰口以西长城边隘大安口、龙井关、马兰峪,进入内地。

  一日之内,警报迭入北平,朝廷震动!

  史称“己巳之变!”

  崇祯先前曾有旨意要加强西线防御,防御没起作用,消息却是来得挺快,朝廷一下子就知道了诸关失守的大事发生。

  朝议上,群臣猛攻督师袁崇焕,他的头衔是蓟辽督师,管理蓟镇辽镇登莱镇天津卫三镇一卫,而后金攻破的喜峰口以及后来潜越袁崇焕亲自把守的蓟门,皆属于蓟镇防区,袁崇焕难辞其咎!

  诸臣激奋者,曰杀袁崇焕,诛其九族,以谢天下!

  但也有大臣说此乃蓟辽总理刘策、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朱国彦之责,盖因袁崇焕曾多次示警。

  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之《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说得很清楚,蓟门比较薄弱,应当设重兵把守。

  不仅如此,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因为宁锦防线坚固,皇太极打不破,就会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

  更有甚者!

  九月己丑,袁崇焕以后金兵欲西(往西进攻),先请驻宁远增戍关门(从宁远调兵往西),至是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虚警耳!”

  王元雅遣其众归,当时后金兵没有出动。

  崇焕随奏:“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

  遂以将军王威作为驻西部之军,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放行,王威没能进关。

  ……

  众说纷纭中,一个老臣站出来,厉声道:“北虏骑兵一日百里,三天即可到京师,诸臣犹在攻伐,却不知北虏的刀已临头矣!”

  他相貌奇伟,胡须硬朗张开如戟一般,声音浑厚,震得大殿都有晃动的感觉。

  大家定睛一看,正是帝师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既是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崇祯皇帝的兄长)的老师,明末的文坛领袖。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因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如今皇太极绕过关宁锦